《骆驼祥子》有关评论文章若干
(2018-02-08 12:15:32)分类: 教师作业指导集 |
《骆驼祥子》内容简介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其主人公祥子作为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成为“苦力”的代名词。可见,人们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这种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显得格外的沉重,正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一样,它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对命运永久的审视。
《骆驼祥子》与鲁迅作品的相通点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他在国外时,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作渐趋成熟,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典型代表作《骆驼祥子》。
老舍写作大多为喜剧,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但是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笑,而是笑中噙泪,除了开怀大笑笑出的泪之外,也有笑到深处悟出的泪,而且还有名副其实的苦泪,他不仅具有出色的喜剧天赋,而且拥有深广的悲剧情怀。在精心锤炼喜剧艺术并于其间掺入悲剧因子的同时,老舍先生也创作了一些悲剧主调的作品,如《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尤为出色的是小说《骆驼祥子》,也是是他自己最钟爱的作品。
《骆驼祥子》是以主人公祥子为明线,洋车为暗线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依靠自己力量生活的祥子,向往拉上自己的车,但在他的命途上,却是关山重重,难以翻越。历经“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之后,终于一蹶不振,黯然生活。这部小说虽然在结构上不如百万字的《四世同堂》,但其却在相对较短的篇幅中表现了老舍思想的深邃,人格的成熟。他用广博的智慧看透世间复杂的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物矛盾,含泪微笑的姿态使读者在人生的浑浑噩噩中多了一些反省和深思,让人认识到如今生活的美好。
悲惨的童年、广博的知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三方面的因素使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体现出了与鲁迅写作相通的思想性。这体现在:
一. 人物最大的悲剧不仅在于其命途多舛,更在于其个性的异化。《祥子》中那个认真、执着、勤勉、厚道的祥子经历了兵匪劫持、孙侦探敲诈、虎妞玩弄和小福子去世的打击沦为不知廉耻、不甘堕落的一副躯壳。例如:“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这时候的祥子是多么的精神,可到了最后“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而在鲁迅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祥林嫂:初见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到最后一次看见她,已经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子与祥林嫂的生命同样坎坷,性格同样异化,所不同的是两人性格异化的方向:祥子成为唯利是图的老油皮,祥林嫂成为没有生气的乞丐。
二. 人物处境相同。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和无力感,令人愤慨郁结而不知从何处释放,祥子在小说中给人的正是这种感觉。以鲁迅先生的《这样的斗士》为例,祥子如同那位斗士,手持正直和力量组成的长矛,但这“长矛”却无法伤到残酷的现实一分一毫,只能在一次次的出击中偏离既定的“目标”,锈迹斑斑。篇中道:“四外什么也看不见,就好像全世界的黑暗都在等着他似的,由黑暗中迈步,再走入黑暗中;身后跟着那不声不响的骆驼。”
从“由黑暗中迈步,再走入黑暗中”中可以看出祥子在走,在挣扎,在对黑暗的进行反抗;但是由于意志是盲目的,所有挣扎注定是没有结果,最终还是回归于“无”,也就是“再走入黑暗中”。
三. 作者人格的矛盾性,鲁迅与老舍同样期盼光明,却也同样怀疑人性,希望与失望并存。 《祥子》中的一段说:“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祥子作为正义的、美好的象征被一次次打击,又一次次奋起,希望与绝望在这个人物身上不断地交替,正契合鲁迅先生在《希望》中对于希望的评论: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四. 给人的“冷笑”感。鲁迅名篇《药》中,“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深得很长,仿佛很多鸭。”拟兽的写法令人发笑。而在《祥子》中,虎妞假称“有了”的欺骗、对刘四自以为是的分析、怀孕以后的娇气,同然让人忍俊不禁。但是,这样带着幽默的描写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其悲惨结局的伏笔,将结局同幽默联系起来,恐怕也只能剩下看穿世事“冷笑。”
五. 有穿越时间的思想深刻性。关于鲁迅先生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前人已经多有研究,人性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得到了精确隽永的刻画,自不必多言。而《祥子》在这方面也并不逊色:无论在作品背景的年代还是在作者一生生活过的各个时期,甚至今天,都不会缺乏祥子似的悲哀,因为那是人性与现实碰撞后自然而生的扭曲和变态,如作者所说:“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只要有人的存在,懦弱、自私、善变是不会消失的!
一部好的小说,不但能吸引读者,更能表现社会的风气、价值观:《骆驼祥子》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浮夸下的丑恶,繁荣下的隐忧;也深深的表现了老舍和社会上有良知的人对于旧中国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愤慨;人性在这里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人是会随环境和时间而改变的,可谓是最为不堪一击的。这与鲁迅先生作品中对于人生的,社会的看法有诸多相通之处,值得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分析。
赏析一: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赏析:祥子为了“买车”而牺牲了许多许多,它用三年时间才买到它,当然激动不已,从他的语言、动作、想法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至于“祥子买车的日子也是他的生日”,虽说这只是个巧合,但可见老天爷在暗中帮祥子呢。读到这段话,谁都会为祥子的成功而高兴,给他庆祝。这就是老舍这个“人民艺术家”语言的魅力。
赏析二:
赏析:
累 他很累就是心里疲倦
感到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在黑暗中彳亍,他寂寞他无奈他有点害怕其实老舍就是想说祥子像行尸走肉一样在行走罢了,他的周围没有任何东西他没有未来。凸显了祥子的可怜啊,感慨的文字啊。
赏析三:
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有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绘祥子美好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的品质。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然而在这个地狱里都会是个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成为一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坏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