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骆驼祥子》有关评论文章若干

(2018-02-08 12:15:32)
分类: 教师作业指导集

《骆驼祥子》内容简介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其主人公祥子作为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成为“苦力”的代名词。可见,人们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这种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显得格外的沉重,正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一样,它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对命运永久的审视。
  一、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
  1、沉默、木讷、内向、软弱的性格。祥子是朴实善良的,可同时他又是沉默木讷的,他的简单愚昧加速了悲剧的降临。在整部作品中,祥子的话不多,又很简短。“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儿’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哪里。”他的不善言辞,导致他与拉车同伴的隔膜,孤立了自己,在关键时刻得不到真诚的帮助,只由着自己的性情发展,受到打击窝在心里,并因心情苦恼而钻牛角尖,甚至自暴自弃,导致灾难。同时,他又是孤独、软弱的,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甚至没地方诉说委屈。“祥子不想别人,也不管别人。他只想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当强大的黑暗势力压迫过来难以承受时,他得不到同情,支持,友谊。他的木讷、内向,保守让他走入了无边的黑暗。
  2、固执、保守、利己的个人主义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祥子作为城市贫民,在他身上集中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农民的特点,带着几千年的农民文化的积淀。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祥子固守农民的保守,不思变革,养成了固执、执拗的个性,这从祥子的金钱观上可见一斑。曹家的高妈曾劝祥子把钱放出去,让钱下钱,祥子没有接受,他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方太太也给祥子出过主意:“立折子”且“不费事,又牢靠,又有利钱”,可固执的祥子听不进任何建议,只想着好汉不求人。农民的朴实之处就在这里,不会骗人但也不贪心。农民式的个人主义实现方式,使得祥子来到城里后,不愿与他人合作,独来独往,偏狭地以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自由,有了一切,就能生根。土地与人的关系置换成了车与人的关系,但实质一样,即做一个没有人生依附关系的自食其力者。农民的理想在城市中寻找实现的空间,这决定了其不可能性及悲剧的必然。
  二、祥子的悲剧的主要原因——命运的偶然性
  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它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什么有些人遇到苦难、遭受灾祸,而有些人没有呢,这无法了解,这就是偶然。“命运,一种超人的力量,有时候把你弄得毫无办法”,正如祥子买车的三次失败,其巨大的偶然性使其最终不得不向命运低头。
  祥子第一次买车的失败是因为他遇上了北洋军阀的逃兵,事情发生的很突然,带有极大的偶然性。祥子靠着他的踏实、肯干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买了他的第一辆车,而这时偏赶上军阀混战,到处都是战争的谣言,祥子没有冒冒失失地到处拉车,“他知道怎样谨慎,因为车是自己的”,而当马路上站满了武装警察与保安队时,也和别人一样急忙收了车。车口的冷静他看出了危险,“他有相当的胆子,但是不便故意的走死路”。正在这个节骨眼儿,偏偏有两辆车要去清华,当别人都不动时,祥子也觉察到了危险,“他也不想去”,而光头矮个又偏偏只看上了祥子,“大个子”的赞美加上两块钱的诱惑,祥子动心了。“危险?难道就那样巧?况且,前两天还有人说天坛住满了兵;他亲眼看见的,那里连个兵毛儿也没有。这么一想,他把车拉过去了”。于是,丢车事件发生了。
  而祥子的第二次丢车则更为偶然,似乎是命运的有意捉弄。在第一次的丢车阴影中祥子走了出来,他在失望中仍有希望,决心重打鼓另开张。从此更加起劲的干活,他用意外得到的三匹骆驼和自己拼命的攒钱来努力实现他买车的梦想。但是,事情的发展总不能如愿。祥子去曹宅拉包月车的时候,辛苦积攒的钱又被孙侦探抢走了。活该!买车,车丢了;省钱,钱丢了!事情变化得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我招谁惹谁了?!”这似乎成了他最为无奈的哭诉,而他所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承受命运的捉弄。
  如果说逃兵和特务并没有把祥子致于死地,他仍有一丝希望,那么虎妞的出现则将他彻底地推向灾难的深渊。他先被引诱之后强加于婚姻,虎妞的“无端纠缠”使祥子的精神一直笼罩在阴影中,这腐蚀了他的生活意志,动摇了祥子体面要强的心,这是对祥子直入内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归罪于命运的偶然,但它们来得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在命运的世界里,没有偶然和必然之分,偶然本身就蕴涵着必然。
  综上所述,祥子的命运悲剧主要来自于自身和环境两方面,其内向、木讷、软弱的性格和固执、保守、利己的小生产者局限性是其悲剧的直接原因;而环境则不能简单理解为社会,它是每一个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它的存在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不断使自己适应这种环境从而得以生存。但试想祥子买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车,他就会真正幸福吗?《骆驼祥子》这部作品通过对祥子进行多次顽强的抗争企图获得一个独立人权的失败过程的描写,启示人们去思考普通人如何摆脱不幸的命运和寻找一条崭新的道路,给人留下深刻的启迪与无限的思索,这正是本作品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骆驼祥子》与鲁迅作品的相通点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他在国外时,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作渐趋成熟,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典型代表作《骆驼祥子》。

老舍写作大多为喜剧,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但是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笑,而是笑中噙泪,除了开怀大笑笑出的泪之外,也有笑到深处悟出的泪,而且还有名副其实的苦泪,他不仅具有出色的喜剧天赋,而且拥有深广的悲剧情怀。在精心锤炼喜剧艺术并于其间掺入悲剧因子的同时,老舍先生也创作了一些悲剧主调的作品,如《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尤为出色的是小说《骆驼祥子》,也是是他自己最钟爱的作品。

《骆驼祥子》是以主人公祥子为明线,洋车为暗线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依靠自己力量生活的祥子,向往拉上自己的车,但在他的命途上,却是关山重重,难以翻越。历经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之后,终于一蹶不振,黯然生活。这部小说虽然在结构上不如百万字的《四世同堂》,但其却在相对较短的篇幅中表现了老舍思想的深邃,人格的成熟。他用广博的智慧看透世间复杂的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物矛盾,含泪微笑的姿态使读者在人生的浑浑噩噩中多了一些反省和深思,让人认识到如今生活的美好。

悲惨的年、广博的知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三方面的因素使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体现出了与鲁迅写作相通的思想性。这体现在:

. 人物最大的悲剧不仅在于其命途多舛,更在于其个性的异化。《祥子》中那个认真、执着、勤勉、厚道的祥子经历了兵匪劫持、孙侦探敲诈、虎妞玩弄和小福子去世的打击沦为不知廉耻、不甘堕落的一副躯壳。例如: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这时候的祥子是多么的精神,可到了最后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而在鲁迅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祥林嫂:初见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到最后一次看见她,已经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子与祥林嫂的生命同样坎坷,性格同样异化,所不同的是两人性格异化的方向:祥子成为唯利是图的老油皮,祥林嫂成为没有生气的乞丐。

. 人物处境相同。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和无力感,令人愤慨郁结而不知从何处释放,祥子在小说中给人的正是这种感觉。以鲁迅先生的《这样的斗士》为例,祥子如同那位斗士,手持正直和力量组成的长矛,但这长矛却无法伤到残酷的现实一分一毫,只能在一次次的出击中偏离既定的目标,锈迹斑斑。篇中道:四外什么也看不见,就好像全世界的黑暗都在等着他似的,由黑暗中迈步,再走入黑暗中;身后跟着那不声不响的骆驼。 由黑暗中迈步,再走入黑暗中中可以看出祥子在走,在挣扎,在对黑暗的进行反抗;但是由于意志是盲目的,所有挣扎注定是没有结果,最终还是回归于,也就是再走入黑暗中  

. 作者人格的矛盾性,鲁迅与老舍同样期盼光明,却也同样怀疑人性,希望与失望并存。 《祥子》中的一段说: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祥子作为正义的、美好的象征被一次次打击,又一次次奋起,希望与绝望在这个人物身上不断地交替,正契合鲁迅先生在《希望》中对于希望的评论: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 给人的冷笑感。鲁迅名篇《药》中,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深得很长,仿佛很多鸭。拟兽的写法令人发笑。而在《祥子》中,虎妞假称有了的欺骗、对刘四自以为是的分析、怀孕以后的娇气,同然让人忍俊不禁。但是,这样带着幽默的描写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其悲惨结局的伏笔,将结局同幽默联系起来,恐怕也只能剩下看穿世事冷笑。

. 有穿越时间的思想深刻性。关于鲁迅先生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前人已经多有研究,人性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得到了精确隽永的刻画,自不必多言。而《祥子》在这方面也并不逊色:无论在作品背景的年代还是在作者一生生活过的各个时期,甚至今天,都不会缺乏祥子似的悲哀,因为那是人性与现实碰撞后自然而生的扭曲和变态,如作者所说: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只要有人的存在,懦弱、自私、善变是不会消失的!

一部好的小说,不但能吸引读者,更能表现社会的风气、价值观:《骆驼祥子》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浮夸下的丑恶,繁荣下的隐忧;也深深的表现了老舍和社会上有良知的人对于旧中国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愤慨;人性在这里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人是会随环境和时间而改变的,可谓是最为不堪一击的。这与鲁迅先生作品中对于人生的,社会的看法有诸多相通之处,值得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分析。

 

 

 

 

 

 

 

 

 

赏析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赏析:祥子为了“买车”而牺牲了许多许多,它用三年时间才买到它,当然激动不已,从他的语言、动作、想法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至于“祥子买车的日子也是他的生日”,虽说这只是个巧合,但可见老天爷在暗中帮祥子呢。读到这段话,谁都会为祥子的成功而高兴,给他庆祝。这就是老舍这个人民艺术家语言的魅力
赏析二:
  外面的黑暗渐渐习惯了,心中似乎停止了活动,他的眼不由的闭上了。不知道是往前走呢,还是已经站住了,心中只觉得一浪一浪的波动,似一片波动的黑海,黑暗与心接成一气,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忽然心中一动,象想起一些什么,又似乎是听见了一些声响,说不清;可是又睁开了眼。他确是还往前走呢,忘了刚才是想起什么来,四外也并没有什么动静。心跳了一阵,渐渐又平静下来。他嘱咐自己不要再闭上眼,也不要再乱想;快快的到城里是第一件要紧的事。可是心中不想事,眼睛就很容易再闭上,他必须想念着点儿什么,必须醒着。他知道一旦倒下,他可以一气睡三天。想什么呢?他的头有些发晕,身上潮渌渌的难过,头发里发痒,两脚发酸,口中又干又涩。他想不起别的,只想可怜自己。可是,连自己的事也不大能详细的想了,他的头是那么虚空昏胀,仿佛刚想起自己,就又把自己忘记了,象将要灭的蜡烛,连自己也不能照明白了似的。再加上四围的黑暗,使他觉得象在一团黑气里浮荡,虽然知道自己还存在着,还往前迈步,可是没有别的东西来证明他准是在哪里走,就很象独自在荒海里浮着那样不敢相信自己。他永远没尝受过这种惊疑不定的难过,与绝对的寂闷。平日,他虽不大喜欢交朋友,可是一个人在日光下,有太阳照着他的四肢,有各样东西呈现在目前,他不至于害怕。现在,他还不害怕,只是不能确定一切,使他受不了。设若骆驼们要是象骡马那样不老实,也许倒能教他打起精神去注意它们,而骆驼偏偏是这么驯顺,驯顺得使他不耐烦;在心神最恍惚的时候,他忽然怀疑骆驼是否还在他的背后,教他吓一跳;他似乎很相信这几个大牲口会轻轻的钻入黑暗的岔路中去,而他一点也不晓得,象拉着块冰那样能渐渐的化尽。
赏析:
他很累就是心里疲倦 感到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在黑暗中彳亍,他寂寞他无奈他有点害怕其实老舍就是想说祥子像行尸走肉一样在行走罢了,他的周围没有任何东西他没有未来。凸显了祥子的可怜啊,感慨的文字啊。
赏析三:
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有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绘祥子美好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的品质。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然而在这个地狱里都会是个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成为一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坏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
    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最使祥子苦恼的,是无法摆脱虎妞的纠缠。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加于他的关系,想方设法避开她。虽然比起大兵和特务,虎妞没有可以任意置他于死地的权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在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
    在这里,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