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个“离群”法则,帮助找回你自己

(2018-01-06 22:22:05)


七个“离群”法则,帮助找回你自己

今天是周六,你过得开心吗?

我过得很开心。

 

虽然没有逛街、没有打游戏、没有出去玩,但生活依旧却过得充实。


毋庸置疑,这很“离群”。也有不少朋友问我,怎么在没有娱乐活动安排的情况下,依旧开心?


今天啊,我总结了7个“离群”法则。

 


一、察觉&抽离

 

“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盲目的?”——《稀缺》

 

今天早上看了一北大光华的视频,俞敏洪在母校演讲,直言不讳地说“少参加这类论坛”,这类论坛指的是“除了唱、听赞歌,就是搞回忆,过马场式地”的论坛。俞敏洪老师是对时下“一波盲目学习的热潮,纷纷屯课,却没有太多实质进展”的现象进行批判。

 

中学时代起,我察觉到自己不喜欢和一些不熟悉的朋友聚餐、KTV聚唱歌、包括快闪、狼人杀、密室逃脱等桌游、集体类游戏,在我看来,这很“浪费时间”。

 

我清晰地知道,这是潜意识中抵制狂欢。幸运的是,我察觉到自己的“不舒服”,有一天,当我很严肃地坐在电脑桌前,看着眼前微信跳跃着的消息,一个一个传过来,我就静静地观察——每天到底是被怎样的消息干扰了注意力?


开始分门别类地整理:这些是事物的处理、恩怨的倾诉、利益的分配、交际、新闻、广告....

渐渐地,有了第二条。

 


二、及时止损


我曾经好奇也玩游戏,为了通关去查阅攻略,前段时间入了王者坑,我也曾经去研究露娜“月下无限连”的打法,去研究王昭君2技能3技能和平A间的随意切换...

 

但我开心吗?只有涩到快瞎掉的眼睛和发酸发胀的肩胛骨,和紧绷的神经。我不开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享受到任何游戏给我带来的快乐,我的视线只有最后一步——打蓝红爸爸,升级,想买更多华丽的皮肤、符文,然后呢?还是不开心,我当即就把游戏卸载了,甚至有些碎片还没来得及兑奖。

 

该断则断。

“选择”是最需要努力的事情。

 

之所以喜欢上海这个城市,是因为在这个城市,人与人之间有微妙地疏离感。聚在一起谈事情,散后不再惦记。生日聚会不会因为谁没来而生气发脾气,互不叨扰。

 

时间隔离开了。有了时间,我们做什么呢?来看看第三条。

 

 

三、沉淀时间


刚加入剽悍江湖社群时,猫叔在频频刷屏表情包的社群中,说了一句我印象深刻的话“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是啊,不要认为发言多刷存在感,会迅速成长。

真正的存在感,是一语掷地,你的一个赞可能会鼓励人勇往直前;

真正的存在感,是作品发声,吸引同频共振的人儿前来讨论互鉴;

 

据我的观察,身边很多成绩斐然的同龄人,共同点是:经历了一段冷静沉淀时光。苛求自己、将优秀成为了一个习惯,且能变态得坚持着,不为了观众、不为了掌声,只为了内心的愿景。

 

时间*效率=成果,一切都是成果慢慢熬出来的结果。我察觉到,这些优秀的人都会有些离群。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孤僻,而是需要时间去完成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事情,更多是源于心底的自律。

 

自律是最好的率先垂范



四、将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人和事物之上。


前几个周末午后,和几个朋友在浦东空旷的马路上骑车。

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快速骑行的背影上,微风拂过我们的脸庞。

 

啊,真的好美。

 

抛开CEO\COO\CTO这些世俗的名号,我们相聚在一起,仅仅是因为:我们是朋友,能愉悦地在一起讨论事情、间隔一段时间,能共同读书、骑车、聚餐、谈心的好朋友。

 

人的一生,是选择的产物。

一切交往者的质量根本取决于交往者的质量。

将时间浪费在你认为值得的人和事物上,才不枉此生。



五、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古斯塔夫 ·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有读者在后台反馈:“我没有办法很好的和身边人相处,感觉格格不入,又很苦恼,害怕和别人想得不一样”,我思索了一下,回应八个字:“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何苦?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不做自己人生的吃瓜群众,你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你要成为的人,只是你自己,找到你的天赋所在——让我们来看看第六条。



六、利用疯狂的天赋,并与世界分享。


因为做公益的习惯,我常年会接触到抑郁症、自闭症的孩子,我会花时间陪伴他们,但从来不会提到“加油”二字。


对于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而言,虽然会做大量无意义的工作,但往往对音律、颜色,有着极其强烈的天赋,我鼓励和引导他们找到与这个世界的链接方式。

 

孩子如此,成年人也是如此:找到那些真正让你愉悦幸福感的事物。

海峰老师说的那句话“当使命感找到你,你就会一往无前。”


很多年轻人惧怕孤独,离开手机一刻钟,就坐立不安,然而喜欢用短半衰期的事情来弥补和“打发”时间(感官享受,即可满足的电视、游戏等),我则持相反的态度:我享受孤独。

 

 

七、学会拥抱孤独。

 

合上周国平老师的书《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我感受到共鸣:他提到“独处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是否厌烦自己?”


要能够与自己谈话,必须把心从世俗事物和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

 

让我们学会拥抱孤独,善待自己,好吗?

 

 

    最后,让我们小结一下,7个“离群”法则:

 

 

001  察觉&抽离

 

002  及时止损

 

003  沉淀时间


004  将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人和事物之上


005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006  利用疯狂的天赋,并与世界分享


007  学会拥抱孤独



后续的话:

我喜欢每一个耐心读到这一句的读者,你已经看了2160字。真是不容易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