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学文库】武当金蝉派犹龙太极拳——武当太极一条龙

(2020-08-03 09:23:37)
标签:

内家拳理论

分类: 感悟太极
(原刊于《武魂》杂志1988年第1)
武当金蝉派犹龙太极拳.又名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拳、七星太极拳,是武当拳的流派之一。当地人为区别它派太极拳,称之为龙形太极拳。据传该拳是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根据易经太极阴阳变化的理论,观看蛇鹊之战之后,以蛇缠鹊啄开合之机,蛇行鹊跃辗转飞腾之意,而悟出此拳。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地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拳法体系。
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人裴远臣(道号元辰),来到北京,走访了司新三。司名世明,字新三,曾在清端王府中管过文案,后来隐居。裴远臣以高超的拳艺点化了司新三,使司佩服。他羡慕裴远臣的拳法,立即将裴道人请到家中,朝夕相处,尽弟子之礼。司的虔诚,使裴深受感动,逐将此拳之精华尽授司新三。并再三嘱咐:“该拳派乃武当正宗嫡派太极拳,你要发奋练功,细心领悟该拳之奥妙。该拳只单传独授,今受老师之命授你拳法。千万不要外露,更不能轻易传人”。待司新三掌握拳真髓精义后,裴道人却不辞而别。司新三遵师之嘱,一直没有将该拳外露。司新三曾在端王府和府中总管王永泰,字兰亭相识。王兰亭早年练岳氏十二连拳,后拜杨露蝉为师。光绪初年王兰亭出差顺道雍阳(即现在天津武清县),在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家中小住。李瑞东与王兰亭试技,被王兰亭折服,而后收李为师弟,李瑞东则随王兰亭进京。王代杨露蝉先师传艺。此事在李瑞东自序中讲的较为详细,故不多谈。由于司新三遵师嘱一直没将“武当金蝉派犹龙太极拳”外露,故人们知道较少,后来将该拳传给外甥张振之一人。张振之,山东济南府人,生于1894年卒于1970年。早年曾在天津铁路局工作。后经人引荐,在伪建设总署督办伊侗府中授拳。张振之在东北沈阳期间,被当地武术界老前辈曲朝禄、吴宝昌所发现,曲朝禄是李景林后代传人,吴宝昌是武清派系传人,解放前夕二人将他清回天津,张振之则二次定居天津。他性格古怪,功底深厚,手法身法变化莫测,是天津有影响的武术大师。有人称他为龙形张。他先后将拳传授给张鸿逵、阎行庄、曲朝禄、周文涛、王逸樵、熊春懋。19845月在天津传统武术表演赛中,王逸樵做为特邀代表,在大会上表演了该拳的一部分,这是该拳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他的表演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和关注。   

武当金蝉派犹龙太极拳,不同于现在流传的各派太极拳,其练功方法和技击用法都有独特之处。该派有太极拳功架“四气”六十四势,也就是四路练功架。何谓以“气”称之此拳?玉蟾道祖曰:“气是添年药,心是使气神,若知行气诀(息字),便可得仙人。”那先天一气化为阴阳二气,乃后天呼吸之气,所练之气是后天返先天之气。一动一静,一呼一吸为一息,即一气也。决非平常口鼻呼吸之气,更不是简单的深呼吸,而是所练肾间气。整套拳架要始终培养气口的呼吸法,即是吸、提、引、倚。操练四气拳功架时要以心行气,以气润身。呼吸定息,神意根宗。摩肩蹭背,偃月形中。缠绕捻拧.抻筋拔骨,忽大忽小,无外无内,忽高忽低,随势练柱,团圆紧凑,往返折叠。手如有物,气力合一。足随手运,圆转自如。一动全动,周身一家。婴娃抱助,胎含气长。吸提引依,气旋喉腔。一气呵成,大海波涛。仔细揣摩,不可用强。在练功过程中,不但全身肢体要进行自我磨擦生力,而且五脏也要蹭擦叫力。看过该拳表演总会给人一种神韵美的感觉。
该拳功架中有懒搭衣式、双按式、蛇盘式、犀牛望月式、红娘照镜式、七星抱刀式、倒扎枪式、老熊捕蝉式、壳地龙等式。各有妙处,与它派有别。整个功架在套路编排上操练有序。功架中懒搭衣式是该拳开式之架,称为母架,是该拳中精华。后人曾总结赞曰:“世人不知懒搭衣,左搭右搭曲中伸,搭中寓曲何人晓,曲中寓插知者稀。当中分岐如剑阁,头为中锋主玄机。怀抱七星朝北斗,曲肱而枕妙神奇。千变万化由我运,五步七星定根基。曲伸开合随意往,动人消息在舌间。青龙搅起海底水,心中真气在盘旋。”该拳功细练智长,不论大身法或小转天更独具特色。一套太极拳功架即有九种练法和变化。这九种练功架是松架、紧架、慢架、快架、柔架、刚架、大架、小架、中平架。尤其注重身形气口的练习。该拳有定式八法:“提顶、圆裆、含胸、拔背、塌肩、沉肘、坐胯。练功行拳的十三字要诀是:松、软、慢、缠、绕、裹、捻、拧、定、离、奇、闪,转。在操练动作姿势时如切,如琢,如磨,处处磨棱去角,把自身肢体抱在一起,先求紧凑,后求开展。内要留意,外要用意。一式一桩如神雕意刻的塑像,心死而神活。在动作时有的姿势身斜,式斜,是斜南吊北的姿势,是斜中寓直,偏中寓正,外斜而内正,外紧而内松的练功方法。在折叠中松缠软绕慢中裹,抻筋拔骨拧中捻  外练筋骨皮肉,内练五脏神气。求处处单轻,从不稳中求稳,从不舒服找舒服,从不自然练成自然。整套“四气”拳功架操练起来近一个小时,汗流而不喘。有人称之为功夫架,也是此理。无恒心,无信心练此拳是不会有收获的。有外太极三字诀讲到:“太阴形,偃月牙,三字诀,  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出乎此,乱如麻”。因此练功行拳绝不能脱离此三字诀的规矩。练功身法要求三条线,即是两足内扣,足尖翘起,要脚踩一条线;折叠上下一条线;发劲顺肩一条线。练功过程要练式、练气、练机、练理,即以理造式,以式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循环往复,达到全面锻炼,而又练有所归,姿势虽变化万端,则理为一贯。
该拳体用全备,注重技击,非常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运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惩恶而善估,随感而赴应。攻守交战时要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即是披身有法,玄妙内藏。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为基本八手,进退顾盼定为基本五步,也就是八门五步。以开合升降提举吞吐为八诀,以离连粘随牵拨合进为八式八法,即有离连随密传身形八法。离即粘,离中粘、粘中离。该派不提倡太极推手的训练过程。张振之先生反对推手的练习,一生中没有练习过推手。他曾言到:“推手长久容易找手,习惯已成难改矣。如戏台比试,见手才能化能发,一旦敌手藏匿就会无所适从,有害而无益也。试想双方交战攻守谁能给你搭手推手机会,在你推来推去,吾拳体用一致,练体为用,而动则无定式.动静虚实也决不会体现在一点上。谁知吾拳有动之不见其形,一触即发之妙”。何况在任何太极拳谱中也找不出推手二字的记载,擖手和打手决不是推手。以推手练习做为技击方法来说教是狭义的。太极拳求的造诣也并非是靠推手才能够获得。关于推手即是走架,走架即是推手的理论是否全面?太极拳术中有很多用招方法在推手之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现今不练太极拳架而专练推手者则大有人在。据说太极拳推手是杨露蝉到宫里教拳,因人而授,才有此太极拳推手练习,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谈。
该拳动手交战时,出手不见手,拳到身要拥,动之不见其形,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大无外小无内,其钢不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见隙而入。平常练功时老师注重拆拳喂招,引手领招之练习。要求彼发我接,我发彼接,待懂劲之后,设假象假招引手领招。练之纯熟既无一定招式,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完全是随机应变,顺其自然。动手交战时心意气力四者不可缺一,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到。一动全动,一发全发,周身一家。静如处女,形如捕鼠之猫,行之猛虎下山,动之雷鸣闪电。行门踩步,走奇踏中。发手放劲如角弓反张,喫()手管步如磁石吸铁.一抬即缠,一发即弹。出手见红,抬手见高低,这些都是本门技击特点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