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低头斋笔记 |
因为被打了几次预防针,所以看完《八佰》就没太多失望了。现在这个版本显然动过N次手术,有时剪刀下得还很粗暴,导致挖肉去骨的痕迹、缝合的痕迹、短斤少两的痕迹难以抹平。这是没法子的事情,最痛苦的是导演编剧吧。比如谢晋元团长前半部分几乎不存在,比如杨惠敏给壮士们送旗的过程本可以浓墨重彩却一笔带过交代得不清不楚,等。
——顺便说一下,这大概是由于那面旗帜不是红旗,所以从头至尾对旗帜就没有一个清晰的近镜头。这未免太小气了。谁能否认那就是当时中国的国旗呢?谁能否认在当时那就代表着中国呢?不愿正视这一点不就是我们现在极力反对的历史虚无主义吗?
言归正传。我觉得,这部片子最令人遗憾的地方是定位不明。你如果想拍一部“正能量”的电影,就得像《拯救大兵莱恩》那样拍,重点放在英勇的将士身上,而不是把大部分篇幅给那些勇敢起来之前的“怂逼”及对岸民众的看客式表现。你如果想深刻,想有高度,超越通俗的商业片,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国民党上层的腐败及那场战斗的荒谬之处,那更不该是现在这种结构(这个问题这里不展开、不详说)。
我想创作者的初衷大概还是前者,向壮士致敬,缅怀先烈,这从片名能看出来。我们承认中国人的懦弱、自私,承认那些官兵大多是有着五情六欲的普通人,但表现的时候不能这么比例失调。实际上,到了一九三七年那个境况以后,中国已经弥漫着舍身救国的壮烈气氛,绝对不乏热血的义士。即使在外国人中,也有不少同情我们的人士,不都是像看笑话一样。不然,怎么可能撑八年之久?
不知道为什么非要让贪生怕死和厌战成为主角(尤其是对厌战的渲染,搁在被侵略者身上,相当不合适),而几个贯穿始终的正面形象只是让人难有印象的符号,使得满银幕血肉横飞的牺牲却看得人窝窝囊囊。你想不俗套,可落入了一个更糟糕的俗套。
先就说这么多吧。再强调一下,片子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