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遗传
(2020-05-11 22:29:32)
标签:
随笔 |
分类: 低头斋笔记 |
前几天和人聊到我们某位前boss的公子。他们父子俩长得像一个模子里翻出来的。不仅长相极似,都如不堪之版本的朱元璋,性格也都好比属猴的,能安静三分钟以上,大家便不禁要点个赞。唯独聪敏劲儿,子不如父,差太多。烂泥扶不上墙,枉为后浪,以致不光无法子承父业,还让我们的前boss同志退休后仍焦头烂额,风光了大半辈子,晚年生活还不及一般人幸福。
遗传真是个奇妙的玩意儿。
查了一下科学定义,遗传是指亲子代间和子代个体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所谓亲子代间指的是上下代个体之间,子代个体间指的是同一代的兄弟姐妹之间——好佶屈聱牙,怪不得科学不是人人能搞的——目前已知地球上现存的生命主要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具体来说:
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的世代繁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人类由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构成。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每条染色体上有很多基因(大约2500多个),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
DNA与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中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片段。每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蛋白质和少量RNA构成。
没看懂?没关系,我也没弄得很懂,做的是文抄公。跳过去。
父母会遗传给孩子哪些特征呢,包括你知道或不知道的?这个有点意思(排序不分主次):
外貌
身高。有70%取决于遗传。如果父母中一人较高,一人较矮,就取决于其它因素,如造人时哪个更兴奋。
胖瘦。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胖的机率是30%。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孩子发胖机率是30%~60%。也有说法认为,母亲在孩子体形方面起到的作用较大。问题是有人是胖子基因,可通过节食、运动、吞药等弄得很瘦,那不算,不要被蒙蔽。
皮肤。遵循“相乘后再平均”的法则。父母都黑,绝不会有白嫩肌肤的子女。若一方白一方黑,子女多半有一个中性肤色。多半不是绝对,也有偏向一方的情况,生育前多烧香念佛。
鼻子。大鼻子、高鼻子、宽鼻孔是显性遗传。鼻子不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塌鼻子,长大了可能变成高鼻子。
眼睛。眼形、大小均遗传。好消息是,大眼睛、双眼皮相对小眼睛、单眼皮是显性遗传,所以小眼睛、单眼皮找配偶尽量找大眼睛、双眼皮。眼珠的颜色,深色相对于浅色是显性遗传,这无所谓吧,眼珠颜色各有各的好看。长睫毛也是显性遗传,这似乎也不太重要,关键是要大、双。
耳朵。大耳是显性遗传没商量。
下巴。父母任何一方大下巴,子女便难以逃脱大下巴。下巴大好还是小好,见仁见智。
青春痘。这个少男少女们的烦恼,居然也与遗传有关。父母若长过痘痘,子女的痘痘率比无家庭史者高出20倍。
腿型。腿或肥粗或紧实,可以通过锻炼来塑造,可长短就没什么好办法了。
毛发。这个有点特殊。对男生为显性遗传,对女生为隐性遗传。如爸爸秃顶,不幸外公也是,男生的秃顶率为100%。如果爸爸不秃,外公秃,男生仍有25%的可能。
声音。孩子的声音通常都会很接近父母,儿子像父亲,女儿像母亲。我的主持人同事们可以开心一下了。
寿命
常识,不多说。好在寿命也受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各位好自为之吧。
智力
智力肯定有遗传因素,但与遗传有多大关系不好说。不好说有两个意思,一是还说不好,而是不能说,不然怎么劝人努力呢?简单地说,遗传和环境(教育等)大概四六开。
注意,智力遗传不仅包括智商,还包括情商。如果父亲智商高,母亲情商高,他们的孩子正好智商遗传父亲,情商遗传母亲,那不得了,一家人等着享福吧。
性格
孩子性格主要得自父亲遗传——不苟同,因为我这儿好像不是这样的咧——不过,虽然性格先天成分大,但后天的影响也能起一定作用。
特长
特长和智力有重叠部分又不是一回事,要说清楚得写一篇论文,这里就省了。反正,无论父母,特长都有可能遗传给孩子。有特长的父母要注意对孩子进行开发呀,千万别浪费了。
疾病
唉,说这个有点晦气是不?可又不能不说呀,太重要了。不细说吧,只把会遗传的病列一下。
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近视,皮肤癌,鼻炎,精神分裂症,秃头(这算病吗),血友病,乳腺癌,抑郁症,骨质疏松,癫痫——欢迎补充。
会遗传的东西远远不止以上六个方面。有些经科学证实的遗传相当有趣,我说一下。在说这之前我先说一下我儿子从他妈那儿得到的几个有意思的遗传。
走路带点儿外八字,就是像专业舞蹈演员那样。奇怪的是他们母子俩都不认为自己有这个问题。不承认就不承认吧,也许这本来就不是什么问题,谁说舞蹈演员走路不好看呢,昂首挺胸撅臀?
特会穿鞋。我儿子三岁就能把鞋穿得有模有样,鞋带系得一丝不苟美观牢靠。这是不是一种特长?如果是特长应该归在哪一类?
喜欢吃需要啃、需要剔除的食物,如骨头、鱼、螃蟹、龙虾等。对大部分人是麻烦,对他们俩是乐趣。吃鱼不嫌刺儿多只嫌刺儿少,难以理解吧?这样自然对西餐兴趣缺缺,没有用武之地嘛。
脱长裤、脱套头衫总是脱成一条裤腿或一只衣袖正一只反。孩子他妈绝不会有意教孩子这样脱衣裤不是?太不可思议了,连这也遗传。
说梦话。我不说梦话,我那位说,儿子也说。
还有,不列举了。接着说专业人士发现的有趣遗传吧。
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更多源于基因而不是模仿。每个家庭都有特定的表情习惯,如果生气时咬嘴唇等。消极的表情比积极的表情更容易遗传,好烦人啊。
害羞。除了父母积极的培育和主流文化的影响,遗传亦是决定孩子是否容易害羞的重要因素。
爱吃肉。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孩子喜欢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是从父母那里遗传的,但吃蔬菜和甜点的习惯则是后天培养的。
酒瘾。男人如果在妻子受孕前后嗜酒,生下的孩子可能就是“婴儿酒综合征”患者,这样的孩子爱哭闹、智力弱,长大后也易酒精成瘾。可怕,可怕。
双胞胎。知道这个的人也不少。如果女人具有双胞胎基因,她排卵期产生的卵细胞便加倍。虽然男人无法亲自生孩子,携带这种基因没什么影响,但他却可以把它遗传给女儿。
左撇子。双亲都是左撇子,子女左撇子的几率是50%。
好斗。反社会的人格特征,如好斗、爱争吵、说谎、欺凌弱小等,可能是基因决定的。有这种基因的孩子,即使被他人收养,也会有以上行为,并一代代传下去。
暴力遗传恐怕也不好多说。智力、种族、暴力倾向、性取向,是遗传学研究的“雷区”。正因为如此,人们反而对此特别好奇。到底为什么,本文开头提了一句,下面再多说几句。
几十年来,出于社会或政治的原因,科学家在涉足遗传学研究的某些领域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这种谨慎的根源,是担心这些研究的成果,比如发现“智力基因”(intelligence
因而,行为遗传学研究中才形成了四个备受争议的“雷区”。
其中,智力禁忌等级:高。
智力大概率是有遗传的,但到目前为止,又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基因与智力有很强的关联,而许多所谓与智力有微弱联系的基因也遭到质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研究,科学家欲说还休,普通人却百无禁忌,开口闭口“你们俩这么聪敏孩子一定差不了”,怪异得很。
种族,禁忌等级:最高。
暴力,禁忌等级:中。
10年前,有研究人员称,那些单胺氧化酶A表达水平较低的人,如果受过虐待,会更容易犯罪。但相关研究工作到此为止,再也难以推进,因为据说,很难精确界定犯罪行为,也不可能将环境因素和先天影响区分开。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律师利用MAOA基因检测结果,结合当事人遭遇过儿时虐待或生活压力等理由,试图为当事人减刑。到目前为止,遗传因素用于减刑还不具有较大说服力。可随着科学的进步,这可能会改变。
性取向,禁忌等级:中。
这是四个雷区中空隙最多的。1993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遗传学家迪安· 哈默(Dean Hamer)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X染色体上的某一特定区域可能与同性恋有关,也招来了政治保守派的猛烈攻击。如今,对于性取向的遗传学研究已经受到美国同性恋群体的热烈支持。2008年,美国加州投票决定禁止同性婚姻,反对者提出了能够证明同性恋具有遗传学基础的证据,从而成功驳回了这项决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随即表示,将优先考虑批准关于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以及双性人的研究,形势发生了180 度的转变。反过来,如果有人试图找到可能影响性取向的环境因素,这样的研究会让某些男同性恋权益人士上街游行示威,因为这可能改变让他们从中获益的“硬连接理论”(hardwiring theory,在这里指男同性恋是遗传造成的,和环境影响无关)。
最后说说,为什么有的人成长过程看起来和常人无异,最终却发展出反社会的变态心理?这和遗传有关吗?他们是天生罪犯吗?他们是不是因为特殊的大脑结构导致他们更容易成长为罪犯呢?
在这方面,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神经科学家James Fallon的研究颇具传奇色彩。他写了一本书,叫《天生变态狂》。这部大部头比较专业,没几个人读得下去。网红作家押沙龙曾在他的微信公号上介绍过,那篇网文的题目是《少年的孤独就像滴下的鲜血,会自然地招徕鲨鱼》,通俗易懂,我借用一部分:
这位心理学家有一阵子研究变态心理,看了很多变态狂的脑部扫描图。看着看着,他发现一件事:咦?我的脑部结构怎么跟这些变态狂的这么像?变态狂这一块区域发达,我这一块也发达;变态狂那一块区域萎缩,我那一块也萎缩。
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他又查了查自己的家谱,又有一个惊喜:
祖上盛产变态狂。
他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自己其实是一个天生的变态狂。
那他为什么没有当街裸奔,杀人放火,猥亵小朋友或者肢解动物,反而当了一个心理学家?
这是因为他成长环境比较好,压制了自己的变态倾向。而且多少有点偶然,他发现了自己其它方面的才能,靠这种才能找到了存在感。
所以,他没有变成一个反社会的坏蛋。
但是他跟正常人就没有不同么?环境有没有把他改造成一个善良体贴的暖男呢?
并没有。
这位心理学家对自己的变态还不太放心,就问自己的朋友和同事:你们觉得我这人咋样啊?
一半左右的人笑笑不说话。另一半的人回答说:你这个人挺有意思,跟你在一起很开心。但是总的来说,你是个烂人。
一个密友告诉他:
我真的很喜欢你,愿意和你相处。但我不能相信你。要是发生什么糟糕的事儿,你根本指望不上。
这位心理学家终于搞明白了一件事:
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反社会,而是成为一个既有用又有趣的人。但是,他始终没有同情心。他自私,冷酷,不在乎别人,缺乏共情能力。
他天性凉薄,这一点无法改变。
所以他的结论就是:天性是第一位的。它是人的底色,无法扭转。但是环境也在起作用。有的人天性有邪恶的种子,环境可以触发这种邪恶,也可以选择不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