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 矩
(2017-08-04 16:43:00)
标签:
随笔 |
分类: 低头斋笔记 |
前天去参加一个小朋友的生日宴,照例是等啊等。等到人基本齐活儿,终于上菜了,大部分人已饥肠辘辘。这时候,每一桌应该有个人代理主人的角色,俗称席长,把酒都斟满,把主菜转到最珍贵的客人跟前……招呼一下:现在大家请用吧。话多的加一句:我提议,大家举杯,感谢……云云,然后大家开吃。谁来担任席长,往往由主人指定。有时主人忙忘了,疏忽了,或者不懂这个,没指定,一般会有人挺身而出来承担,而这个人要么是这一桌社会地位最高的,要么是年纪最长的,要么是和主人关系最亲近的。如果这几种人都没有,矮子里拔不出个长子,大概也会有个最热心快肠的人跳出来。但也常常,谁也不管谁,菜刚上桌,便一哄而上,拣爱吃的,各自搛一大筷子再说,近似于抢食。遗憾的是,抢食的现象并不少见。前天,我所在的那一桌就是如此。菜还没摆好,就有人这尝一口那尝一口。待大菜到了,更没个行状。小孩儿抢,没大人管教;小孩儿太小的,大人帮着抢。其他人之间,也鲜有谦让。有两三个人——包括我——本想遵循一下礼节,见状,也只得随波入流。
并不是不够吃,也不是平时吃得少,馋。好像咱们中国人都有“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的恐慌心理,这恐慌经过千年积淀,深入了我们的骨髓,无论什么事,弄到手了才踏实,占到先了,更有一种洋洋自得。这方面有专家论述,我不赘言。
在此我想感叹的是,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为什么越来越没规矩?为什么文明程度没有跟物质丰富同步长进?我知道,不少人把所有的讲规矩都视作迂腐、虚伪,把不讲规矩当作率性、自由。我其实是一个很不喜欢臭规矩太多的人,但我觉得不能完全没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老话就不说了,我认为,很多时候,守不守规矩,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就拿吃饭来说,中国有很多进餐礼仪,细究一下,其产生,都有极合理的原因。如:不能用筷子敲盘碗。通常的解释是那像乞丐,其实,最初的目的,可能是防止让别人产生不适。想想看,都在好好吃饭,你弄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别人是不是会很烦?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许吸溜,也是这个道理。还有,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放在桌下,那样子确实难看;不许在盘子里乱翻,那最初当然是因为很不卫生……等等。所以,遵守这些规矩,实在是尊重他人的一种基本教养。不拘小节的界限在,自己的潇洒不能使他人困扰。
规矩还是引领人提高修养的路径。客观地讲,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通过主动学习,领悟到做人的正确准则。对那些无法自我开悟的人来说,规矩一方面是强制措施,另一方面,习惯成自然,这也是对他们从外化到内化的培养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其好处和必要性。宗教都有许多戒律,戒律不是目的,也是从外化到内化的学习手段。佛教中出家人戒荤腥,不是为了吊人的胃口,不是为了惩罚,不是为了让人营养不良,是为了那些出家人体味爱的真谛。
小时候听我爹讲他爹(我爷爷)怎么管教他。外出做客,吃饭时,不敲碗,不吧唧嘴,不翻搅菜盘,这都是毫无疑问的。更为严苛的是,我爷爷不动筷子,我爹兄弟几个就不许动筷子。我爷爷把筷子放下了,我爹兄弟几个就不能再吃了,而我爷爷肯定是在每盘菜还剩一小半的时候就表示吃好了,这是为了自家的面子,显示咱一家不是贪吃的人,顾不得孩子们是不是还馋得很。小时候听了这些。我觉得我从未见过的爷爷是个可怕的人,不喜欢他。可后来,我慢慢知道了他这样做的好处:不管在哪里进餐,我爹从来没有让我不舒服,他的行为举止,不光让我觉得有面子,还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