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  矩

(2017-08-04 16:43:00)
标签:

随笔

分类: 低头斋笔记

  中国官方正式的,尤其是涉外的官方正式的宴会,大概是准时的吧,我没参加过,不敢置喙。民间,能按时开始的,从没见过。总有人姗姗来迟,有急事、堵车、下班晚了等等,都是常见的理由。等领导的时候最多,领导必须是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的,所以迟到的理由最充分。领导又是最重要、面子最大的,能参加,东道和其他客人已经是与有荣焉了,岂敢有怨言?于是,等这个等那个,延后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开始,对我们来讲思想准备充分得很,绝对见怪不怪了。由此还产生了一个中国特色的宴会服务项目,餐前上一大盘瓜子,供先到的客人打发等待的时间。中国人不守时,世界各国人民有共识——小红粉们听了莫跳脚,如你们要奋起抗争我收回这句话。

前天去参加一个小朋友的生日宴,照例是等啊等。等到人基本齐活儿,终于上菜了,大部分人已饥肠辘辘。这时候,每一桌应该有个人代理主人的角色,俗称席长,把酒都斟满,把主菜转到最珍贵的客人跟前……招呼一下:现在大家请用吧。话多的加一句:我提议,大家举杯,感谢……云云,然后大家开吃。谁来担任席长,往往由主人指定。有时主人忙忘了,疏忽了,或者不懂这个,没指定,一般会有人挺身而出来承担,而这个人要么是这一桌社会地位最高的,要么是年纪最长的,要么是和主人关系最亲近的。如果这几种人都没有,矮子里拔不出个长子,大概也会有个最热心快肠的人跳出来。但也常常,谁也不管谁,菜刚上桌,便一哄而上,拣爱吃的,各自搛一大筷子再说,近似于抢食。遗憾的是,抢食的现象并不少见。前天,我所在的那一桌就是如此。菜还没摆好,就有人这尝一口那尝一口。待大菜到了,更没个行状。小孩儿抢,没大人管教;小孩儿太小的,大人帮着抢。其他人之间,也鲜有谦让。有两三个人——包括我——本想遵循一下礼节,见状,也只得随波入流。

并不是不够吃,也不是平时吃得少,馋。好像咱们中国人都有“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的恐慌心理,这恐慌经过千年积淀,深入了我们的骨髓,无论什么事,弄到手了才踏实,占到先了,更有一种洋洋自得。这方面有专家论述,我不赘言。

在此我想感叹的是,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为什么越来越没规矩?为什么文明程度没有跟物质丰富同步长进?我知道,不少人把所有的讲规矩都视作迂腐、虚伪,把不讲规矩当作率性、自由。我其实是一个很不喜欢臭规矩太多的人,但我觉得不能完全没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老话就不说了,我认为,很多时候,守不守规矩,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就拿吃饭来说,中国有很多进餐礼仪,细究一下,其产生,都有极合理的原因。如:不能用筷子敲盘碗。通常的解释是那像乞丐,其实,最初的目的,可能是防止让别人产生不适。想想看,都在好好吃饭,你弄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别人是不是会很烦?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许吸溜,也是这个道理。还有,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放在桌下,那样子确实难看;不许在盘子里乱翻,那最初当然是因为很不卫生……等等。所以,遵守这些规矩,实在是尊重他人的一种基本教养。不拘小节的界限在,自己的潇洒不能使他人困扰。

规矩还是引领人提高修养的路径。客观地讲,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通过主动学习,领悟到做人的正确准则。对那些无法自我开悟的人来说,规矩一方面是强制措施,另一方面,习惯成自然,这也是对他们从外化到内化的培养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其好处和必要性。宗教都有许多戒律,戒律不是目的,也是从外化到内化的学习手段。佛教中出家人戒荤腥,不是为了吊人的胃口,不是为了惩罚,不是为了让人营养不良,是为了那些出家人体味爱的真谛。

小时候听我爹讲他爹(我爷爷)怎么管教他。外出做客,吃饭时,不敲碗,不吧唧嘴,不翻搅菜盘,这都是毫无疑问的。更为严苛的是,我爷爷不动筷子,我爹兄弟几个就不许动筷子。我爷爷把筷子放下了,我爹兄弟几个就不能再吃了,而我爷爷肯定是在每盘菜还剩一小半的时候就表示吃好了,这是为了自家的面子,显示咱一家不是贪吃的人,顾不得孩子们是不是还馋得很。小时候听了这些。我觉得我从未见过的爷爷是个可怕的人,不喜欢他。可后来,我慢慢知道了他这样做的好处:不管在哪里进餐,我爹从来没有让我不舒服,他的行为举止,不光让我觉得有面子,还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尊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骄子
后一篇:怔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