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李娟的《我的阿勒泰》。
前两天在机场候机的时候买了一本《独唱团》,冯小刚推荐过其中韩寒的一篇小说,并特别摘了里边的一个片段。那个片段,依我看,那只不过是小说家想象的产物,古今中外这样的东西汗牛充栋。我不明白冯导为什么被那样的描写打动了,也许是比较有画面感,比较对电影人的口味吧。这之前,说实话,我还从来没有好好读过这位话题人物的作品,接触的都是他对公共问题的发言,因而对他的了解就如对大眼李承鹏的了解。我挺喜欢韩寒,老有人拿他跟郭敬明相提并论,对此我还生过气,就像看到有人把卫慧和棉棉相提并论一样。我觉得韩寒够聪明机智,情怀不狭小,敢作敢为,这都难能可贵。可他的本行——写小说——如何,我以前却不知道。于是我就在机场把那篇小说认真地学习了一遍。
这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有什么关系呢?我要说的是,这两天我读李娟的时候,难免想起韩寒。起码,就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和韩寒的《我要和世界谈谈》而言,简直是天壤之别——李娟在天,韩寒在地。李娟的好不少人说过了,我不再罗嗦,只建议有兴趣而没读过的去读读。而韩寒的不好,怎么说呢?这么说吧,我就看不出有什么好来。语言单调干涩粗疏,态度随意,想法浅薄幼稚,知识贫乏……但韩寒现在风光无限,红得发紫、前呼后拥、大把挣钱。李娟呢?我想,李娟不会觉得委屈吧?一个智者应该洞悉,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可能,你正是成就于艰困寂寞,而他会毁于繁华。这话看起来了无新意,酸溜溜的,像是意淫自慰,可道理真的不差。
以上是前几年写下的一点感想,偶尔翻出来。韩寒大概已不写小说了,也不对公共问题发言了(李承鹏同样不对公共问题发言了,其缘由大家心知肚明。呜呼。)现在韩寒又干上了电影导演,和冯导挣饭吃了。导了两部,《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乘风破浪》似乎卖得不错,口碑也还好,不过蒋方舟表示了失望,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我观看的兴趣。《后会无期》我看了,感觉不怎么好,和他的小说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我没看《乘风破浪》的另一个原因。
在我写下前边那个小感想不久,冯唐大嘴一张,发了个《大是》,说:“韩寒的小说没入门,杂文小聪明,说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洞若观火。”这篇文章招来很多骂声,我却以为然,因此以此作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