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365“大观通宝”铁母赏析

标签:
365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分类: 藏泉观泉有感录 |
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多年中,铸行的钱币珍品、奇品迭出,其铸造工艺和书法价值可谓是宋代之冠。将铁钩银划的瘦金体书法用于钱文,更是徽宗的天才发明。
民国时期藏泉家张可中曾经写到:
“范各一体,体各一态。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孙织锦,文彩斑斓。若宣和、政和、大观、崇宁、圣宋、重和等(钱),莫不骨秀格清,令人意远。吾人搜罗此泉数百种,陈览于绿窗绮几之间,直无异展开一部瘦金字帖也”
宋徽宗的“瘦金体”钱币,以“崇宁通宝”为最多,而“大观通宝”钱则比较少见,“大观通宝”为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铸。面文为徽宗御书瘦金体“大观通宝”四字,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等面值。其中以折十大钱最为精美。
从笔者的收藏经历看,在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偶有“大观通宝”钱发现,其中以小平钱最多,折十钱次之,其次是折三、折二钱,折五钱最少。
钱币收藏爱好者有“大崇宁、小大观”之说,说的是,在宋徽宗的瘦金体钱币中,折十“崇宁通宝”与“大观通宝”小平钱都是比较多的品种。
在瘦金体“大观通宝”钱,有铜、铁、夹锡钱三种不同材质的钱币。瘦金体铁钱仅有 “折二钱”一种,因此,在一般出土的窖藏钱币中,如果能够寻觅到“大观通宝”折二钱,必为“铁母”,其实在瘦金体“大观通宝”铜钱中,直径小于38毫米,即明显小于折十“大观通宝”钱的“大观通宝”钱就可能是珍稀“大观通宝”钱。
下面是五等瘦金体“大观通宝”的分类大致标准(依据《中国钱币大辞典.北宋卷》)
http://s1/mw690/006hCKO9zy7qaGj4l3O90&690
多年来,笔者收藏有一些“大观通宝”钱,包括行书大钱:
http://s6/mw690/006hCKO9zy7qaGjaeZn35&690
对瘦金体“大观通宝”,也收集有折十、折三、小平等品种,其中折三、折二“大观通宝”属于比较少见的品种:
下面这三枚钱币由于坑口不同,显得锈色不同,其中两枚钱币的重量依次为10.83、10.97克;直径分别为33.45、33.3毫米,理论上应该属于折二钱币、铁母,这两枚钱币究竟为铁范铜试样还是铁母,有待进一步研究:
http://s4/mw690/006hCKO9zy7qaGjjqnN03&690
一枚钱币直径为35.6毫米,较重,重量为13.21克,应该属于折三钱:
http://s1/mw690/006hCKO9zy7qaGjmsTKb0&690
这枚钱币形体厚重、字口峻深,内外缘修饰到位,似乎有样钱或母钱的可能。
最近,笔者收藏到从一批重量近千斤的窖藏钱币中挑出的几枚“大观通宝”钱,其中一枚典型的折二“大观通宝”钱:
http://s6/mw690/006hCKO9zy7qaGjrjhP35&690
此钱直径29.85毫米、郭厚2.3毫米,重量9.75克,字口峻深,文字清晰,无任何拖泥带水之处,内外缘修饰到位,内外缘、文字笔划与地章形成一定的拔度。面与背的地章似乎有雕琢的痕迹。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铁母钱。直径小于30毫米的“大观通宝”铁母,在《中国钱币大辞典.北宋卷》中有一例,在《中国历代货币大系4(北宋部分)》有一例。看见这种直径的折二“大观通宝”铁母多么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