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02@365“穿口”与“金口”——历代雕母研究之二(元代篇)

(2017-10-31 04:43:55)
标签:

365

收藏

杂谈

文化

分类: 藏泉观泉有感录

一、武宗时期的雕母

过去认为元武宗海山时期铸造的铅质“大元国宝”铅质手雕钱,是中国最早的雕母钱,也是最早的铅质雕母钱,最早由已故上海杨成麒先生发现并且珍藏,在《中国钱币》创刊号上发表杨先生的文章《大元国宝铅质雕母样钱》,在文章中,杨先生写到:

“元代“大元国宝”当十光背铅质雕母样钱,直径4.6厘米,53.3(见图一)。此钱是继承前朝金代的“泰和重宝”当十钱雕刻的(见图二)。如文字粗细、制作格式、大小厚薄完全一样,刻成后准备铸铜钱流通。后恐因铸“国宝”二字不适合作货币,故未见带“国宝”二字铜钱。后改铸铜质“大元通宝”当十,钱文用八思巴文(见图三)。此钱过去只见有背面一条龙戏珠的一种,它不是流通货币,而是开炉钱,却很少见。”

http://s1/mw690/006hCKO9zy7fnwxwYG470&690

杨先生认为:“这枚元代“大元国宝”当十雕母祖钱还是我国第一次发现,可称雕母钱之中的国宝也。它是研究元代铸钱极为重要的佐证史料。”

在《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元明卷》中刊载了两枚类似钱币的拓图(上图右)。

其实,这种篆书“大元国宝”在民间早有收藏:

http://s6/mw690/006hCKO9zy7fnwxEjIh15&690

上面为上海老城隍2010年拍卖的“大元国宝”,直径46.5毫米。这枚钱币不是与那枚铅质雕母的子钱。

   无独有偶,上世纪先后发现被认为是八思巴文的“大元通宝”的铅质雕母和铜质雕母。

http://s7/bmiddle/006hCKO9zy7fnwxLjEie6&690

铅质雕母,“1985年仲夏,望江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到一枚大元通宝雕母,铅质,重约50,直径为4厘米,0.4厘米,孔径1.4厘米。该钱八思巴文,郭粗肉深,制作浑厚粗犷,赋有元代蒙古族的风格。”

      铜质雕母,此钱来自文革时期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铜,其“面径4.13、背径4.17、穿宽1.1、厚0.33厘米,23.35克。从麻袋中挑出时钱表面就没有锈,铜色金黄,且十分精致,众多的大元通宝都不如其精美。细观之,钱文字体周围如斩,笔画之间可以明显看出有雕凿痕迹,“字右侧紧靠字处有一长条残留铜,略低于文字表面,上面还留有刀痕,也就是机械加工中所说的“未清根”。“宝”字末笔和外轮内缘相连,“字左侧雕凿得深浅不一,其它三字的笔画也雕得粗细不匀,深浅不一,可能是为照顾面文在钱上的位置,外轮内缘在靠钱文处明显是给文字让位,雕凿得比其它没有文字的地方要窄得多。此现象最明显处是“元”字下部、“宝”字右部,钱轮内缘如刀斩并且宽窄不匀。背穿下也有一处“未清根”,背穿孔加工得不是呈正方形,而是有两处加工得略大于背穿内缘,略呈不规则六角形;背轮内缘也加工得不太规则,宽窄不一。面轮外缘加工成圆角状,而背轮外缘则呈直角状,且大于面轮缘0.04厘米,明显有拔模斜度。此钱区别于普通钱的最明显之处就是面文字的平面略高于面轮”

可以看出这两枚雕母仅直径就相差不小,根据《中国钱币大辞典.元明编》记载,这种八思巴文“大元通宝”钱版别甚多。其直径相差很大,小者不足40毫米,大者近50毫米,厚度也相差不小,最小2.4毫米,最大竟达到3.8毫米,但是重量基本在20-25毫米之间。这说明,为了铸造这种八思巴文“大元通宝”钱,需要制造的雕母为数不少。

以上三枚雕母。可能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未能通过雕母的照片,使人们了解这些雕母的具体形象,但是关于“大元通宝”雕母的详细介绍,还是帮助人们了解了雕母的不少具体特征。

二、元成宗时代的雕母

元成宗在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铸有元贞通宝小平钱,元贞元宝折二钱,皆汉文楷书;又有八思巴文元贞通宝,似折三钱;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有大德通宝,有汉文楷书钱、八思巴文钱两种,汉文楷书钱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八思巴文钱只有大钱,大小在折二、折三之间。

根据嘉德拍卖记录,嘉德曾经两次拍卖过八思巴文“元贞通宝”雕母。一次为中国嘉德2012春拍的“神与物游”专场上拍卖日本著名钱币收藏家族,平尾家族收藏的中国古代货币的一种,八思巴文元贞通宝折二雕母(直径:33mm),属于珍稀美品。

http://s9/mw690/006hCKO9zy7fnwTr6ly28&690


另一次是2009年秋拍上拍卖的一枚八思巴文“元贞通宝” 雕母,直径32毫米,当时被认为“此钱为中国历代古泉中之最早雕母,意义非凡,极为罕见,极美品”现代科技技术,使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到八思巴文“元贞通宝”的具体图像,可以一窥其真容,了解成宗时代雕母的大致情况,雕刻技法和特点:

 


http://s2/mw690/006hCKO9zy7fnwy2aVH71&690
   现代科技技术,使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到八思巴文“元贞通宝”的具体图像,可以一窥其真容,了解成宗时代雕母的大致情况,雕刻技法和特点:
http://s3/bmiddle/006hCKO9zy7fnwy9v0Kc2&690

这种八思巴文“元贞通宝”钱存世两较少,而嘉德在众多拍卖公司是拍卖此种钱币次数最多的公司,它还拍卖一个八思巴文“元贞通宝”行用钱。

http://s3/mw690/006hCKO9zy7fnwygsEi12&690

从这些八思巴文“元贞通宝”钱,我们可以看出,元贞钱,特别是八思巴文“元贞通宝”钱,都有一种蒙古民族的豪放风格,钱币郭粗肉深,制作浑厚粗犷。与宋代、金代遗存的钱币,特别是母钱的汉文化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笔者曾经欣赏过一枚“方穿”八思巴文“元贞通宝”:

http://s6/bmiddle/006hCKO9zy7fnwynfeJ75&690

  此钱为东北干坑钱币,其内外缘经过精修,特别是外缘上可以看出老式工具修整的痕迹。在高像素电子照相机拍摄的照片中显得字口深峻,实测钱币郭厚2毫米,而面和背的深度分别为0.60.75毫米。面、背两面的深度占厚度的67.5%,而上面介绍的超大型“大元国宝”,其面、背两面的深度占厚度的百分比也仅是58.6%。钱币虽小,但是实际字口确实相当峻深!

其文字相当粗犷,文字笔划尽显刀刻之态,地章有雕刻的痕迹。这枚钱币笔者无法确定是否为雕母或母钱,但是这种八思巴文“元贞通宝”确系有字口峻深的特点。

三、元顺帝钱币的雕母

元顺帝时期,铸造的“至正钱”,在元代钱币应该是存世量最大,文字最为优美,铸造品种最多的元代钱币,但是至今尚未发现有被钱币收藏界所承认雕母或母钱,我们只有从存世的真品中品相较好的此种钱币窥测以下,这种至正钱雕母的大致样子。

2014年,保利“泉韵古今”专场拍卖会上拍卖了一枚绿锈的“至正之宝”背“吉.权钞五钱”钱币,笔者认为这枚钱币是保存雕母特征最多的钱币,认为它字口峻深,文字笔划之间尽显雕刻的文字的基本特点。

http://s16/mw690/006hCKO9zy7fnwyueybef&690

但是,最能体现雕母的雕刻过程或方法的是,嘉德拍卖的一枚背“三”的“至正通宝”试铸钱,上海崇源2013年秋拍中拍卖了一枚至正通宝钱币,拍卖词中写到“字口如此清晰着极为少见”:

http://s6/mw690/006hCKO9zy7fnwyCXVX25&690

从以上至正钱,我们可以看出,字口峻深,仍然是至正钱的一大特点。而与前期元代钱币相比,至正钱与北宋、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由此推测,至正钱雕母的基本特点,字口相当峻深、地章平整,文字为类瘦金体,应该是仿北宋钱币。属于书法水平较高的钱币。


 三、元代雕母钱的对比与分析

 

现在存世的篆书“大元国宝”很多,其中一部分背纹为双龙、契丹字等,笔者曾经欣赏到一枚超大型“大观通宝”钱,为东北窖藏钱币常见的蓝绿锈,:

http://s7/bmiddle/006hCKO9zy7fnwyTLsa36&690

这枚钱币直径超过75毫米,重量在170克以上。这枚钱币的性质有待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枚钱币应该不是行用钱。

此钱,除去表现出诸多雕母钱的制造特点,如铜质精良,为略带红色的青铜,不见砂眼、气泡、流铜等铸造的痕迹,其字口峻深,地章品种,文字如錾、留有雕刻的痕迹等等。但是仍然不能确定这枚钱币为完全手雕,而完全手雕是一枚钱币是否为雕母的基本条件,尽管说,古代工匠有巧夺天工之高超技艺,可以在雕刻过程中使“刀痕尽化”,但是在现在频频出现直径超过十厘米的巨大所谓雕花、刻花钱中,使地章“平整如镜”的情况,古代工匠利用古老的工具还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为的。

这枚钱币即使不是雕母,为铸造所成,但是它上面保存的雕母的痕迹,还是可以使我们了解元代雕母的一些特点。

其一,上面八思巴文铜质“大元通宝”雕母的“外轮内缘在靠钱文处明显是给文字让位,雕凿得比其它没有文字的地方要窄得多”的特点,在这枚钱币表现也很明显。


http://s5/bmiddle/006hCKO9zy7fnwz0REM24&690

在“国”字与外轮内缘之间,外轮内缘明显地变窄,形成的边沟很浅,而“国”字的一边,其笔画就不是那么直,有弯曲之处,这说明工匠在雕刻过程中有“随弯就弯”的做法。

其二、人们在评述雕母的钱文笔划上,常有“文字侧面、轮内侧、廓外侧面形成一定的倾斜。”、“铜雕母的钱文精美,字口深峻,笔划比同版别的流通钱略瘦,挺拔,钱缘轮廓与字口同样深峻,内郭和钱穿亦颇规整。”

但是钱文笔划的上述特点,各朝、各帝时期雕母刻制倾程斜度会有所不同,也会因钱币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在这枚钱币中,可以发现钱文的内部,例如“国”字的内部深度都小于地章的深度。其次,在钱币文字内部的雕刻上,如篆文“大”字的内部,其倾斜程度明显小于“大”字与地章之间的倾斜程度,形成一个明显的坡度。

这个特点,在篆书“宝”字上面表现的非常明显,“宝”字中间的“貝”以“长冠”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坡度,逐渐倾斜直至与地章平齐。

而笔者所见过的超大型北宋、金代钱币,所遗传下来雕母的雕刻特点,就不是与此不同:

http://s13/mw690/006hCKO9zy7fnwz89kM5c&690

因此,雕母钱的时代风格更为明显,元代初期的钱币,这种蒙古民族的豪放风格表现就更为突出,这也是我们用于断定真伪的一个依据。

在上篇博文中,谈到辽代手雕钱币中出现的了类似清代未开金口雕母中的“小方穿”和“小圆穿”的钱币穿口形式。

在元代早期钱币中也出现了相似的穿口形式。

7788网上有一枚来自固原的钱币,卖家称为“巴斯巴文元贞通宝雕母径3.1cm”:

http://s5/mw690/006hCKO9zy7fnwzfiuwa4&690

这种圆穿的钱币,在汉文化地区,如北宋是不曾出现的,在金代钱币中,笔者所过手、过眼的钱币尚未发现这种情况。

在笔者接触的钱币中有一枚圆穿八思巴文“元贞通宝”,也是圆穿,其直径大约在31毫米左右,这枚钱币甚是奇怪,锈色为硬质蓝绿锈,除锈后,发现其铜质为金黄色,类似辽金的鍮石钱币,其外轮,均为老式雕琢修边的痕迹。其钱币的圆穿,可以大致告诉我们,古代工匠是如何雕琢出圆穿的。

http://s1/mw690/006hCKO9zy7fnwzn4Y050&690

在雕母的雕琢过程中,对穿口的处理,大概是雕琢出未开金口的正方形,在其他部分雕琢完成后,最后开口,而圆孔可能是正反面分别进刀,这枚钱币的面和背的穿口形成两个有斜边的,由大到小圆孔,而不是垂直边的圆孔,这说明当时并没有的金属上直接钻孔工具,钻孔,是由雕琢而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元代行用钱中开始出现了“圆穿”形式,而且出现了一种钱币的穿口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形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当时元代政府没有建立严格的铸钱制度有关,因为在元代流通货币是纸钞,而铜币只是一种辅助货币,铸造量少,没有定制有关。在同一钱币中出现多种雕母,可能于多个不同地方自行雕凿雕母有关。但是这些雕母或钱币,仍然可以看出元代钱币,特别是八思巴文钱币的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