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兰雪斋后人
兰雪斋后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15
  • 关注人气:1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2016-07-31 15:03:14)
标签:

365

历史

收藏

文化

随感

分类: 争鸣
                 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笔者利用某一流综合大学的数据库,查阅关于存世锡母的有关资料,但是能够得到资料非常稀少,仅有十余例,现将它们摘录如下,这些资料都是见诸公开发行书刊,并被收录在重要数据库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景德元宝(锡母)

http://s11/mw690/006hCKO9zy73GnN0YdQ7a&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出处: 沈泓著《宋代钱币收藏与投资》的第四页

2、篆书“宣和通宝”小平锡母

直径2.55厘米,重5.3克。


http://s5/mw690/006hCKO9zy73GnNqdy4d4&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宣和通宝”小平锡母钱系笔者早年得自北京月坛钱币市场,原持有者以为是银钱,使用锐器刮磨,结果发现非是,遂弃:遇笔者所得。北宋时以锡做母钱,史有记载。《宋史·食货志》:“大观元年京(系指蔡京)复相,遂降钱式及锡母于铸钱之路。”马定祥先生在《补说日本三大钱谱北宋钱》文中也谈到:“余得过‘政和通宝’隶、篆‘锡母’各一,色自如银,钱文制作精细规整,故乃藉知宋钱确有以锡质为币材而特铸之样品也.”此枚锡母钱文端秀,形制整备,色偏暗白,间有黑色氧化层。

出处:李卫著,古泉捃珍,故宫出版社,2014.05,198

3. 崇宁通宝锡母钱


http://s6/mw690/006hCKO9zy73GnNIshD85&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宋代不但用铜母铸钱,也用锡母和木母钱铸造流通币.,因锡硬度不高,所以保留下来的锡母钱很少,实物珍贵。

出处:龚伟著,钱币藏珍鉴赏,海天出版社,2010.01,18

4、广证通宝锡母


http://s8/mw690/006hCKO9zy73GnO0QCP77&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近年笔者在嘉陵江广元河道挖沙石作业中集到几千枚唐代“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各类版式钱,从中选出了几枚“广政通宝”铅钱和一枚“广政通宝”锡母。由于出至主河道几十米深的河底,水和沙石将空气隔绝,历经千年悠悠岁月,钱币锈迹斑斑点点,包浆古旧,因铅离子流失,其重量有所减轻。“广政通宝”四字清晰可见,隶、真书参半,遒劲挺拨,古韵盎然!特别是其中的一枚锡母(l),相比其他铅“广政通宝”色彩略有不同,且文字深峻厚重,经测含锡量为65%,35%,加之直径比其他铅钱略大,穿稍大。经测其数据如下:直径2.7厘米,.035厘米,穿.080厘米,8.2,穿口规整,字口深峻,应是锡母(文献上有锡母铸钱的记载)

笔者所集铅“广政通宝”系用锡母翻砂所铸,铸量稀少,且母子钱并获,真乃收藏幸事一桩!

出处:《“广政通宝”锡母铅钱赏析》贾红丁  《收藏界》杂志 2009.09

5、“圣宋元宝”折二锡钱

   (照片暂缺)

笔者藏有一枚罕见的北宋圣宋元宝折二型锡质古钱币(插二),系1998年底湖南省宜县一农民在河中捞沙时拾得,该币钱文深峻,字迹清晰秀美,质地稍软,裸露处洁白如银。圣宋元宝四字神韵犹存,直径31,穿径7,厚1. 5毫米,重6. 48克,经扫锚电镜+EDA X- 9100X射线能谱议分析,其含锡量达95.1100(另含铝2.4700、硅1. 54 0 o、铁0. 8800)

  圣宋元宝,宋徽宗赵估建国元年(1101)始铸,以小平,折二铜钱为多,有少量铁钱,几乎未见有锡钱传世。宋史及有关泉书有宋代以锡做母钱的记载,而泉界一直未见实物。据朱活先生在《古钱新典》(北宋锡母)一文中提到:“现存最早之锡母是元代大元国宝,而北宋早有锡母……此币的发现,为锡母之说,提供了实物佐证。

出处:杜才华《湖南发现圣宋元宝锡钱》,《中国钱币》杂志1999年第四期

附录1

http://s3/mw690/006hCKO9zy73GnOkd1w32&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圣宋元宝折二锡钱直径30mm色包浆.品相良好.轮圆廓方.字廓深峻厚2mm,穿7mm,重6.96。灰绿.书体清秀.可惜钱唇处有起层的裂纹。圣宋元宝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造的以国号为币名的钱币,也是北宋皇朝继宋元通宝、皇宋通宝之后铸造的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以国号为币名的钱币。现在我们所见的圣宋元宝,多为小平钱和折二两种,钱文书体有篆、行、隶三种,质材以铜为主,也有铁质的。但据《宋史》等资料记载,宋徽宗还铸造过夹锡钱。《宋史·徽宗本纪》:(崇宁四年)置陕西、河东、河北、京西监,铸当二夹锡铁钱。”“(大观四年)二月庚辰,罢京西钱监。壬辰,罢河东、河北、京东铸夹锡铁钱。”“政和元年二月乙巳,诏陕西、河东复铸夹锡钱。”《宋史·食货志》:(夹锡钱)每络用铜八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南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大观二年,宋乔年言诸路钱监现铸小平钱,并依旧料例,仍令崇宁监制铸样,臣令工匠铸到锡母五文足。”这些典籍史料足以证明,宋徽宗时期铸造过锡钱(或夹锡钱)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圣宋元宝折二锡母在诸钱谱中一直难觅其踪,这一方而是由于锡钱铸造得极少,另一方而则是因为锡钱不易保存,其耐腐蚀性能不及铜钱,入土后就很难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的缘故。

出处:邱德美的文章《说说奇台县发现的古钱币》(《文史知识》杂志2010.01),照片来自其博客。

附录2:“少见的圣宋元宝夹锡铜钱” 作者:湖南永州 蒋松森 来源:收藏快报

http://s15/mw690/006hCKO9zy73GnOCBcyae&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笔者收藏有一枚北宋圣宋钳足宝折二夹锡铜钱。该钱直径2.9厘米,穿径0.7厘米,厚0.18厘米,重5.3克。此钱制作规整、文字深峻,字迹清晰秀美,钱体表面氧化层呈漆黑色,质地银白色,扔在地上声音闷沉。这枚夹锡铜钱是当地人从河中捞沙时捡到。笔者查阅钱谱未载,但在宋史及有关书籍中,有铸造夹锡铜钱之记载。

    圣宋元宝是北宋宋徽宗赵佶建国元年(1101)始铸。据《宋史·徽宗本纪》:“(崇宁四年)铸当二夹锡铜钱”;《宋史·食货志》:(夹锡钱)每缗用铜八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上述史料可证,在北宋时期,已大量翻铸夹锡铜钱,可见锡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如今所见圣宋元宝均以小平、折二铜钱为多,有小量的铁钱,几乎很难见到完好的夹锡铜钱。这是因为锡是一种稳定性较差的金属,而铜是一种稳定的金属。锡与铜搭配铸钱,由于掺杂了锡的含量过重,或其他金属使铜质起了变化,再加上长期埋在土里,受酸、碱、盐的侵蚀,使夹锡铜钱易脆易损毁,难以完好保存。但夹锡铜钱如在酸、碱、盐的含量较少的水或河沙中,受侵蚀的程度也就减少,则相对保存较好。

    此枚圣宋元宝夹锡铜钱,设想如果是埋在土里,而不是在河沙中发现,那么历经千余载岁月的侵蚀,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完好地保存至今。笔者以为,这也是泉界很少见到完好夹锡铜钱的主要原因。因此,这枚圣宋元宝折二夹锡铜钱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尤为难得。

6、“大唐通宝”锡母

http://s7/mw690/006hCKO9zy73GobuXxcb6&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事实上,近人高善谦为了破解古代铸钱法之谜,曾“潜搜冥索”,觅得6枚锡质母钱,其中有一枚即为唐开元通宝。‘近年间,开元通宝和五代大唐通宝等铅锡质母钱又有新的发现,了可以作为唐代应用翻砂法铸钱的一种佐证,同时反证了失蜡法铸钱说不能成立。

出处:汤可可著《中国钱币文化》第171170

詹星:《古代铅锡钱及锡母初探》,《成都钱币》1998年第4

7淳熙通宝”锡母

淳熙通宝。背穿上“春”穿下“十三”,经多位泉家认定为。锡母”(见图五)。孙仲汇先生、胡薇女士在《古钱币图解》第56页曾云南宋铁母之罕见,并不亚于北宋。南宋因多纪监名,故铁母较易识别,近来已陆续发现多枚,如乾道背“春”、淳熙元宝小平、绍熙通宝背“春三”铁母等等。在《中国钱币》1988年第二期上又刊出一枚淳熙元宝背“同捌”铁母,当然这些都是铜铸铁母。高邮出土大量铜铁钱,但仅见一枚淳熙通宝试范铜钱,现为某君所珍藏。而这枚锡母,色泽青灰古旧,由于滑入流通,较为漫漶,加之藏泉者多次做拓片,刷压钱文,影响原貌,但母钱风韵犹存,极为罕见。上海书店出版的《泉币》第十六期高善谦先生“锡母之探讨”一文中“……惟唐迄雍正,绝不能无母而有子, 余得上列锡泉六品,色泽古旧,制作文字悉与铜钱不差丝毫,其为官炉所铸,毫无疑议”。余以为此等锡泉,即当时之母泉。又日:据以上二书,则知宋明铸钱,皆用锡母。而此锡钱与淳熙通宝铁钱,文字风韵,一模一样,故应为铁母。锡钱直径为262cm,内径为065cm,厚007cmj906克。而铁钱直径为254cm,内径055cm,厚006cm,重625克。(见图六)

http://s4/mw690/006hCKO9zy73GoeqhR933&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据上文,可以认为该钱不用锡试范,也不会是普通用锡做的流通钱,锡既可做铜钱母钱,在铜源紧张的情况下,直接用锡铸铁钱母钱那是可能的。除去试范锡钱与锡流通钱,则不是锡母又是什么钱呢?而且文字风格与铁钱又是一模一样,故认为锡母是能成立的。

以上对三个母钱的分析若有谬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教正。(撰搞:刘恩甫  聂广鸿)

出处:夏立旺主编,《高邮出土铁钱》,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07月第1,69-71

 

8 龚伟著《雕母祖钱鉴赏》(海天出版社 , 2009.10)一书中锡质雕母祖钱:

 

(一)崇宁通宝大样锡质雕母祖钱

http://s11/mw690/006hCKO9zy73GnPqF7kea&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是钱直径35厘米,厚02厘米,重64克,锡质材料。深坑出土,锈色绿中泛白,充满锡锈特征。以锡为原料制作雕母易于手工雕刻,因为锡的硬度大大低于铜,这可能是宋代使用锡雕母比铜雕母多的原因之一吧。

 

综观此钱,旋读“崇宁通宝”四字为瘦金体铁画银勾,腐蚀较为严重,有的字体笔画都有腐蚀痕迹,内穿左边还腐蚀了一个大洞,右边宁字附近腐蚀一小洞.幸钱体没被千年土绣所破坏,神态风格犹存。

特征:字画清晰,地张平厚,显见刀痕,比流通钱轻5克多,色泽淡绿喜人。

(二)崇宁通宝锡质花穿之雕母祖钱

http://s4/mw690/006hCKO9zy73GnPHtTld3&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钱直径3.3厘米,厚0.2厘米,重7克,锡质。锈迹入骨,锈色黑中泛绿,能见到锡质的黑色本质。这枚钱币乃一贵州玩古玩的,五年南下深圳带了一批玉器、瓷器,我们相见谈得拢,他带的货虽称不上高档,但其中有收藏价值的也有,我就买了他几千元钱的玉器和瓷器,为了感谢我的帮衬,他知道我收藏钱币,从挂包中拿出一本钱币,约有三十几枚,赠送给我。我翻了一翻,大多是低档普通品。待朋友走后,我逐个细审了一遍,一枚崇宁通宝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枚钱不像是铜的,我急忙在册子中抽出来。拿在手中果不相同,手摸质感,份量都明显有别于铜币(比铜钱轻4克多)。我顺手操起台上的剪子,照正面“宁”字地张一铲,一是用力过重,二是质地太软,戳出一个大的。是锡钱,就不要轻易放过。我拿起放大镜细细观察琢磨,不得了了,刀痕历历在目,原来是个锡雕母。 

特征:刀痕历历,第张平整,花穿,锡色偏黑绿。

(三)特殊刀法雕刻的宋代政和通宝锡质雕母祖钱

http://s14/mw690/006hCKO9zy73GnPY3Y90d&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此钱直径约2.4厘米,厚0.1厘米,重只有2.7克,锡质原材料。深坑出土,锈色绿中泛白,锈蚀入骨,板结的泥尚残留在钱体文字之中,品相基本不错。只有“宝”字下两点和穿口旁边有所腐蚀掉肉,但不碍观瞻,一看便知是一枚精整古钱美品。

 

题后话:

笔者从以上事例得到如下印象:

1、锡母是一种特殊的锡铅合金,由于特殊的物理性质,易腐蚀,难以保存,因此存世量极少,得到者莫不以此为幸事!可谓钱币大珍!笔者尚未收藏到一枚锡母!

     2、北方尚未没有大批出土“锡铅合金”钱币的记录,据记载:我国古代没有哪个朝代正式用铅锡合金来铸钱,但这种钱前几年在广西桂林地区有所出土。1991年桂林市南门桥基建工程出土了一批钱币,其中发现有数十枚铅锡合金钱与铜钱相混杂,品种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太平通宝、咸平元宝、祥符通宝、祥符元宝、治平元宝、绍圣元宝、政和通宝、洪武通宝等。这些钱制作比较精整,可以说与铜钱不相上下,硬度比铅钱大,光洁度和外观锈色也与铅钱明显有别。与铜钱混杂,都有流通使用的痕迹,很难说是官铸还是私铸。其中还发现一枚钱文是一个字“辅”的钱,为泉界鲜见。由于最晚的是洪武通宝,而它们的制作风格都一致,因此,很可能是明代初期翻铸。

 据大量接触过东北窖藏钱币的行内资深人士介绍,在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尚无大批出现锡铅钱或锡钱的记录,特别是罐藏钱币中出现整批锡钱的记录。偶尔出现的锡铅钱,均为混杂在宋钱中的安南钱币,这些安南钱是仿造宋钱铸造的,东北无大量锡钱出土的记录,可能与锡的物理性质有关,纯锡钱不能在零下保存,而东北的冬天,冻土层厚度在1.2—2米之间,封冻期长达数月或更长,窖藏于金源之地,吉林北部、黑龙江等地的锡钱在经历近千年的严冬之后,可能早已化为齑粉,在东北锡钱能够熬过严冬,而保存下来的机会甚小,现存的锡钱基本来自关内比较暖和的地区。

近年来,由越南流入我国的古钱币中有许多铅锡钱,这些钱币主要成分为铅,而加入一定数量的锡,这种合金不仅熔点低,硬度、光洁度和抗蚀性能都比金属铅要强许多,因此,在缺铜而产锡的地区,铸造铅锡合金钱也应当算是一种好的选择。

      3、资料中所载锡母,无一不是出土品,由于锡、铅的不耐腐蚀化学物理性质,这些钱币都带有腐蚀的痕迹,锈色也是多种,这正是千年岁月留下的痕迹。

     4、上述,资料中所载的锡母,一个特点是重量较比行用钱重量相比,相差不小,其原因,一则可能是锡铅合金的比重小于青铜,但是相差不大;二则是,一般来讲宋代、元代的“锡母”存世至今,其比重会下降5%10%。宋、元、明时期的“锡母”经数百年的腐蚀后必然会变轻,而现代伪造“锡母”较重。

     5、宋、元、明时期的“锡母”均用胆水镀铜处理过,故在钱的表面还可看出镀铜的印渍。

      在博文《特殊的北宋徽宗‘崇宁重宝夹锡钱’一枚,图片实物实拍,请放大鉴评》中有一枚“崇宁重宝”钱:

http://s10/mw690/006hCKO9zy73GnQfKQh49&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博文中写到,“此钱外径34mm,1.5mm.表面是一层较薄的铜质表皮,凸出的钱文及内廓表皮极薄,个别地方已露出锡质白点;整钱表面裹满红黑斑;外观上看与一般的铜钱别无二致;特殊之处在于----如果用力刮开表层的任意一个地方,都会显露出清一色的锡质内容,钱文及内廓同样显露的是凸出的锡质钱文及凸出的锡质内廓,由此可见,此钱在较薄的铜质表层下清一色的锡质内容是一枚完整的‘锡钱’,”

  在“古泉园地”中也有这样一例:

[讨论] 铜包锡-夹锡钱"崇宁重宝":经测量,钱体直径35毫米,厚2毫米,钱重5.3克。钱体表面是铜质夹皮,边沿部分腐蚀露出锡质,果然是铜包锡,不是铜里含锡.本有实物来印证((重量轻))比同样规格的铜质和铜夹锡.铁夹锡的钱币要轻一半.


http://s1/mw690/006hCKO9zy73GnQHNHq50&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根据史学界、钱币学界的研究结果,夹锡钱实际为一种铁钱,上述外层为铜质,内层为锡的钱币即所谓“锡钱”、“锡母”,表层的铜为将锡铅钱放置胆水中,经过镀铜处理得到的镀铜层。 

宋代“锡母”均采用胆水(CuS04)镀铜工艺,即在胆水中浸渍数日使“锡母”表面镀上一层很薄的铜,来增加“锡母”的硬度和耐磨损性,用以延长锡母的使用次数。因多次使用后磨损变形的“锡母”均回炉重制新“锡母”,故现存世“锡母”甚少,难得一见。而“铜母”在多次使用后就会混在铜钱中流通使用,故存世之“铜母”比“锡母”多。

6、据《钱币收藏300问》(史树青主编)一书:

“何从锈色上鉴别铅、锡钱?”,书中认为:

铅、锡钱多数是出土品,埋藏于地下数千年之久,经过酸碱腐蚀,铅、锡钱氧化后会形成灰白色,黄褐色的氧化层,这就是铅、锡钱之锈,而且埋藏时间越久,锈层越厚。有的铅、锡钱由于腐蚀过甚,出土时已变成酥脆的锈渣,几乎全部变成氧化铅,表层呈粉末状,刷洗时很容易掉渣儿,尤其是钱币之边缘有酥裂纹,整个钱币均在白褐色粉状锈包裹之中。同时,钱文多数被腐蚀得模模糊糊,已无笔锋棱角。在入土时间相对较短、地下干燥、埋藏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钱币锈层相对较薄,钱体腐蚀也较轻微,字迹会很清晰,这种钱表层会有浅褐偏白的锈层包裹,并附有较硬的黄褐色锈片。但赝品铅、锡钱由于铸时较短,它不会形成较厚的锈层,仅仅会有一层透明的氧化层,透过这层氧化层能看出铅、锡的本色。赝品钱由于是新铸,表面光洁整齐,凡是发现无锈,文字、钱体均很棱整的钱,基本上是赝品。

在“古泉园地”是“[欣赏] 崇宁通宝(30.7x4.7。铅)”中给出一枚折三“崇宁通宝”铅钱:

http://s5/mw690/006hCKO9zy73GnRdCCwf4&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正好可以作为以上说明的一个佐证。

题外话:

笔者曾经在潘家园地摊上得到一枚这样的钱币:

此钱字口峻深,地章平整,文字、纹饰相对纤细,表面为一种带有一定亮泽的灰黑色包浆,包浆被磨露之处,露出银白色。此钱与元上京发现的那枚相同版式的铜质钱币相比,直径基本相同,而郭厚略小,元上京发现的那枚钱币,此钱币直径约28毫米,郭厚2.8毫米,重量如果不计浮土,估计为8.5克左右。而这枚重量却将近9.8克,相差不小,因此泉友认为可能不为铜质钱币。
http://s12/mw690/006hCKO9zy73GnRymMP8b&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有人认为是白铜钱币,也有认为是含银钱币,裴元博先生在《辽代金银钱金银含量及其特征浅析》一文中指出,含银钱,含银量在5%-30%左右,……,钱呈银白色,青白色,少量不生锈,部分生黑褐色,很少生铜锈。钱清丽怡人,文字神韵皆当,形制见棱见角清爽利落,人见人爱。有人把其称为白铜钱,笔者认为名符其实。数量罕少,收集不易。

这枚钱币形态与网络上称为“锡母”的质地为白色的的钱币相同,因此,有人将此枚钱币称为“锡母”:


http://s5/mw690/006hCKO9zy73GnS2USg74&690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TITLE="213@365 关于锡母的一些资料之三(现存见于书刊的“锡母”照片及其文字资料)" />

而从笔者收藏的这枚钱币过手过眼,经常把玩情况来看,这枚钱币与“锡母”的特征相差甚远:

表面没有岁月和地理环境所带来的腐蚀痕迹,如同内蒙的干坑铜质钱币,表面也没有用胆水进行镀铜带来的痕迹和表面上形成铜层,且硬度较大,没有锡铅钱质地较软的特点。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此枚钱币比同模铜质钱币重量为重,约重15%,这是不应该的,一则铅锡合金比重小于青铜,二则随着时间的流失,一般来讲宋代、元代的“锡母”存世至今,其比重会下降5%10%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将此类钱币称为“锡母”,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合金成分的测定,用科学方法说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