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趟螺丝和放螺蛳

(2016-02-07 00:42:44)
标签:

螺蛳

营养

脱壳


   螺蛳是我们这里一种常用的捕捞螺蛳办法。据说,螺螄与河蚌一样,主要依附于河泥,大都活动在河泥表层。捕捞工具是“趟网和趟杆”。趟网是一根长竹竿,在一头装有一个方形的网兜;趟杆也是一根长竹杆,一头则装着一段横杆。以往我看见的是一人在船尾摇橹,以控制船的平衡,还有一人就在船头上趟螺螄。那天看见的船上一男一女两位中年人,好像是一对夫妻。他们先用篙子将船在河里固定了,然后两人在船上一左一右趟螺螄,这样的效率就提高。只见他们一手将网兜推入河中,另一手用趟杆顺着河道底部来回运作,将河泥上的螺螄趟入网兜中。趟出的不仅有螺螄,还有小鱼小虾以及树叶瓦片之类杂物,倒在船头舱板上,把螺蛳拣出来。如此反复,直到那一处螺蛳趟完,再移动船换一个地方继续趟。倘若河中螺螄多,半天趟它三四十斤不成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鸡鸭鱼肉不再受宠。相反的是,野生的螺螄与各种野菜,这些过去富人不屑一顾的食品,因其鲜美和营养丰富,倍受人们青睐,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宾馆筵席一道名菜。

     那天在相城区太平镇采风时,巧遇当地渔民在河中趟螺螄。这是城市市民难得见到的。

    螺螄,是极普通的河中野味。在我们江南水乡,只要有河流就有河泥,有河泥就有螺螄。有资料说:螺螄属于单壳的贝类,是一种软体动物。体外包着锥形、纺锤形或扁椭圆形的硬壳,上有旋纹,是我国的特产。螺螄个头一般较小,只有儿童玩的玻璃球那么大。过去,贫苦百姓买不起鱼肉,螺螄是穷人最廉价的荤菜。在农村插队期间,看到队里的农民收工回家做饭,妻子到自留地里去起几棵青菜,丈夫就下河去赶虾摸螺螄,不一会儿,桌子上荤素饭菜就齐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但是,由于螺螄太普通了而不值钱,所以,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是决不会用它丄宴席来招待亲朋好友的。

   螺螄的烹饪比较简单。家常炒螺螄:在市场上买已经剪去尾部的螺螄(一斤为例);回家放在盆里螺养一天半天,让螺螄体内泥沙杂物排泄干净。如果是没有剪去尾部的螺螄,那么还要用大剪刀剪去尾部(以方便吸食)。再清水漂洗干净。然后,起油锅,加葱姜(喜欢辣味的可以加入辣椒干)炒出香味,倒入洗净的螺螄,翻炒几下,加入黄酒、酱油、食盐等调味,再翻炒几下后就加水与锅内的螺螄平,中火煮10分钟左右,开大火收汁撒上葱花起锅即可装盆上桌。这时螺螄的香味四溢,汤汁十分鲜美,对着螺螄口轻轻吸允,里面的螺螄肉即脱壳而出,人们吃就吃它肉质软韧的头部。螺螄虽小,但营养丰富,不油腻,少脂肪,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医说它有“清热,利水,明目”的功效。

     螺蛳与鱼虾等其他水产品相比有几个不同之处。

     一是一般的鱼虾一年四季常年可吃,而螺蛳只有在早春吃。老苏州人有一个习俗,吃螺蛳主要在早春时节,过了清明就不吃了。有一种说法是清明后,万物复苏,螺蛳壳里易钻入蚂蝗之类寄生虫,如果烧煮不当食用不安全。而据我观察,清明前正是螺蛳孕育后代的时期,比较肥壮。一过清明螺蛳就开始产子,这时吃螺蛳会吸到如同菜籽般的小螺蛳,吃到嘴里就像吃了一口沙子,口味很差的。不过,现在苏州流动人口多了,年轻人多了,他们就没有那些忌讳,一年四季都吃螺蛳,想吃就吃,而且吃得很自然。

    二是鱼虾死了还可以烧煮吃,而螺蛳一定要活着下锅炒了吃。因为螺螄死了以后,马上发臭变质。为此在烹饪前,从放养盆里取出时要注意观察,活的螺蛳它们的头都爬在壳外的,一有动静就会躲进壳里去。不会动有可能是死的螺蛳,要把死螺蛳剔去。有时难免会有疏漏的,一起下锅炒了。万一吃到,那臭味很倒胃口的,要赶紧喝净水漱口。死螺蛳自然是不能吃的。

     三是如今市场上的鱼虾几乎都是人工养殖的(野生的很少),口味就不如野生的。而螺蛳还没有人工喂养的,都是野生的,自然生长的,所以,螺蛳就保持那种自然的鲜美味道,身价也随之上涨了。但是,野生的螺蛳,如果是来自有污染的河道,那么要当心了,口味里会带有一股“柴油味”,这样的螺蛳最好不吃。我们这里的螺蛳都是来自太湖、阳澄湖或者其他附近鱼塘里的,相对就安全一点。因此,自然的也不一定好。

    说到螺蛳,不能不再说一句苏州俗话——“螺螄壳里做道埸”。意思就是在螺螄壳那么小的场地里是做不出什么大事来的。讽刺有些人爱讲排场,不管条件够不够,硬撑着搞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活动,也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意思。

    人间的事情真是多彩的。这里在讲趟螺蛳、炒螺蛳、吃螺蛳,而还有人专门到市场上去买螺蛳螺蛳。那天我就遇到一个人提着一个塑料桶在问路,“往金鸡湖怎么走?”。我过去一看,桶里有十来斤螺蛳。原来,这些螺蛳是她从市场买来的,打算去金鸡湖放生。我知道有些佛教徒是经常这么做的,还有些人虽然不信教,而为了承应一个许诺或者了却一个心愿,也要去做放生的事。

    趟螺丝吃螺蛳是人们的自然行为,而放螺蛳自然也无可厚非。但愿一切都顺其自然,只要自然就好,是不是?!

【附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