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
(2016-07-04 22:32:47)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新课程中的一块新内容,本报告立足《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认真研读,对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作了调查分析,并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低年级 口语交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日趋信息化。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便经常地担负起了每个人社会交际的效率甚至成败的重任。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而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待的素养。因此,从未来着眼,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加强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识,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紧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研究者自我的理论研究水平
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培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善于倾听,发表见解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培养学生自信,坦诚等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学会文明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
1激励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 主体性原则
五、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要实现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必须探询与其相适应的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学生心中有话,要想让他们大胆讲出来,首先要激发他们说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讲话氛围,使他们有话敢讲。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当有学生站起来说时,教师应当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若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争辩或补充,对于讲得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用“说得好!继续说下去”、“不要急,慢慢说”等语言进行鼓励。使每位学生在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2、开展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要激发他们说的兴趣,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我们教师应当动脑筋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因为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活动中学生能享受到快乐,在快乐中能激活思维,以促使学生想把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多开展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认认真真地观察,开开心心地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说写的积极性才会提高,说写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
我们和学生一起做贴鼻子的游戏,要学生在欢乐中畅谈自己被蒙上眼睛后的内心感受;我们带领学生去郊外找春天,让学生在观察与发现中描绘春天的美景……
3、注重引导
学生虽然敢说、想说,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并不一定能把想说的说出来,更不一定能把它说好。我们平时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很想把自己观察到的、美的画面说出来,但苦于不知该怎么讲,或肚中没有好词汇来形容和表达,只好作罢。这里,学生无疑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好呢?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并适当地提供给学生一些观察说话的方法及句式,为学生达到“会说”奠基、铺石。
⑴多阅读,积累说写素材。阅读是写作最好的老师,大量的课外阅读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又可以使学生广泛地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也只有多阅读,多积累,才能激发学生的说写灵感。
⑵教方法,适时引路点拨。教师通过示范,导之以法,会使学生掌握说写路子,发现说写规律。适当点拨能给学生以启发,开启学生说写的门径,使学生豁然开朗,提高说写的能力,享受到会说会写的喜悦。如我在教《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我的一段描述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动物,接着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在说、猜的过程中,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了要写活一种动物,首先得仔细观察,写时还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来写。此时教师再指导学生写自己喜爱的动物就容易多了。
4、学编童话,使学生创造性说
儿童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喜欢听童话,喜欢讲童话,喜欢编童话。教师可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用学编童话故事的形式使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从而使学生创造性地说。
(1)看图编童话。这里建议出示的图画尽可能是两幅或几幅独立的图画,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在广阔的天地中驰骋。如果提供有背景、能看出情节的图画,就很容易使学生编写的故事产生雷同。
(2)运用生字编童话。低年级教材每课都有好多个生字,运用生字编童话故事,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生字的音、形、义,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编写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把生字编进去,用得越多越好,还要求用词准确,句子通顺,故事要完整。
(3)给课文续编童话。小学低年级的课本,童话故事占了很大的份量,他们故事情节性强,都是排演课本剧的好材料。热爱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台上,他们兴致勃勃,感情充沛,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不仅熟记在心,而且深入体会到句子的语境,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创造力。
本课题的研究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11月—12月)为课题的起始阶段
第二阶段(2015.12—2016.1)为课题的前期准备阶段, 重点是查阅文献资料、拟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16年2月—2016年5月)为课题的实施阶段,重点是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研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可行方案。
第四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为课题的结题阶段,重点是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成果鉴定与推广。
六、研究的内容及策略
对照《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现状,我认为要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多方创设交际情境,激发交际欲望。
李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是我们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对创设情境进行了一些摸索,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如《说说我的家》是一道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家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环境,最温馨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的家”这一主题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好素材。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播放歌曲《可爱的家》,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欣赏照片。接着我相机引导:“看着你们个个脸上的笑容,老师想你们一定很爱自己的家,那你们能把亲爱的父母长辈,把你们家欢乐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揭示活动主题:我的一家。再引导学生从生日、属相、长相、职业、爱好、品质以及自己的感受等多方面说说自己的家人。小组互相交流,因为说自己的亲人,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容易接受新鲜生动的事物,也能从中体会到乐趣。在、口语交际课上,实验教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大口语交际训练的场景,增强训练的强度。如:我自编了口语交际教材:《水果、蔬菜》、《逛玩具城》、《手影游戏》、……,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看看摸摸、动手做做、演演玩玩、说说,使口语交际课对他们产生了无比强大的吸引力和期盼感,为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有不尽的锻炼听说能力的时机和场所。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多方面加以引导,注重训练。观察是学生获得交际素材的重要渠道。如课堂上,徐老师利用信息技术信息量大、可以跨越时空的特点,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诸如春天五彩缤纷、夏季电闪雷鸣、秋季果实累累、冬天雪花飞舞等景物录像,把孩子们带入到大自然之中,为学生提供说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感受自然伟大的创造力,当然不同的孩子眼中的景物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活用教材,挖掘交际话题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在课标教材中,每单元都设置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有趣的游戏》《我们的画》《大家都来帮帮他》《学会道歉》等等,富有童趣而且贴近儿童生活,是很好的交际话题。
1、从课文的对话入手。
低年级课文生动有趣、语言优美,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课文中常有不少的对话段落出现,我认为让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受到典范语言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能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如我教的《两只小狮子》一课中狮子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学到这里,我让孩子们想象: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会怎么说呢?
生1:“妈妈,我懂了,以后我一定会苦练本领,成为一只真正的狮子!”
生2:“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偷懒了,我会向哥哥、姐姐们学习,练习滚、扑、撕、咬,不信?你等着瞧!”
生3:“妈妈,你说得对,我不应该天天玩,要多学生活的本领,成为真正的狮子!”
这些都是很具生活化的语言,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的过程,其实就是练习口语对话的过程。
2、从补白课文内容入手。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教材的空白处,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补说,必定能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服务。这也是对课文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如在教学第三册课文《狐狸和乌鸦》一文后,我让学生先分角色表演,然后练习复述课文,学生说的有声有色,最后我说: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样呢?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的当了。’”此时立即有位“小精灵”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又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些学生恍然大悟,改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还有的说:“乌鸦见到狐狸先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大哥,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得直吹胡子。”这样既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
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们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才能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根据年龄特点,多做示范指导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掌握的词汇不多,口语表达有困难,有时不知道如何去说,也不知道从哪开始说,说的话东一句、西一句,看到啥说啥,想到哪儿说哪儿。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做好示范。
1、指导观察
如在上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再重点细致地观察我和叔叔的表情,想想:我该怎么办?该不该把门打开呢?然后互相交流自己的办法。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有序可循,说、写起来容易多了。
2、提供句式,适时引导训练学生有序思维。
“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训练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它告诉我们,要通过动态的口语交流,不仅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其在不断归纳、分辨、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使自己的语言通顺、连贯、得体。语言的通顺、连贯、得体也就是指口语交际训练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即所谓的“言之有序”,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很有好处。当学生表达有关想法时,要引导其按顺序表达,如提示“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让学生运用。为避免学生语言表达的单调,老师要有意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如学生表达因果关系的内容时,可引导其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既然……就……”等关联词表达,使句子格式更加生动、活泼。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习惯,塑造鲜明的个性特征,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激发想象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在理解了寓意后,引导学生想像: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他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学生说话的兴致很高,描绘得也很细致。
(四)、加强互动,培养语言能力
上口语交际课一定要互动,让学生有说有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何谓“交际”?《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口语交际”既人与人之间口头语言思维和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只有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功能,才能让学生有听有说,有评有议,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七、取得的效果
(一)教师方面
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体现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由于认识上的转变,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并能够落实到教学行为上 。
(二)学生方面
在实验后期,通过教师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测试,以及平时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观察了解;实验班有60%的同学说话句子完整,意思清楚;交谈时,自然大方,不拘束的同学有80%;平时上课有近60%的同学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1、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很难作出定量的描述。
2、一些学生想说敢说,但由于阅读量小,语言积累不够,表达较欠缺,怎样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我们应该探索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 金天鸿、钱丽珍:《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小学语文教学》,2002第1期
3、杨世碧:《谈“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2001第6期
4、李江英《强化口语交际训练》,《小学语文教育》,2001年第四期。
5、夏玉成《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几个重要特性》,《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