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2.09中国剪纸中猴的寓意

(2016-03-18 07:54:23)
标签:

中国剪纸的艺术语言

分类: 中国剪纸的艺术语言
  古人说,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这是说猿猴生性聪明警觉,“侯”,是对美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汉族普遍认为由于猴与侯谐音,在中国剪纸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古人希望升官封侯,不过他们并不会直接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表现出来,又因为“猴”与“侯”同音,所以就将猴子作为加官进爵的吉祥物。为此,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与猴有关的吉祥图案。例如,一只猴子骑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猴子提着金印挂于树上寓意“封侯挂印”;母猴背着小猴寓意“辈辈封侯”等等。这些吉祥图案常见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见于画稿、文具、什器、玉雕上。《礼·王制》中记载:“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此以后,五爵虽有变化,但历代都有侯爵。剪纸画中若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的背(“背”与“辈”同音)上,它即表示“辈辈封侯”;画九只猴子攀牵或坐在一棵松树中,因松树被人视为常青之木,赋予延年益寿、常青不老的吉祥寓意。而九(久)猴又可以表示长久富贵的意思。在剪纸艺术形式中,其图案上表现一只猴子屈蹲在桃树上,猴子两只手臂弯伸在耳朵两侧,宛似一对蝠形状,(“蝠”与“福”同音),构成“福寿双全”的画面;猴桃瑞寿,在吉祥物中,桃为五木之精,天上的神物,桃是增寿的瑞果,有长寿的寓意。猴与桃的结合,恰应了民间谚语“猴桃瑞寿”,表示吉祥如意。
  另一种常见的是“子孙万代”,乃猴子攀在大葫芦上,明末清初就有见,以乾隆左右的最精美。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子孙繁茂的象征,《诗大雅》有“绵绵瓜瓞”之句,本义是泛指各种瓜果,后来不知道为何主要指葫芦了,可能跟葫芦多蔓多挂果有关吧。曾见过一块乾隆时期的玉佩,为葫芦状牌饰,器身再加浅浮雕蔓枝葫芦,一面浅琢篆书“子孙万代”,一面“五世其昌”。猴子由于在《西游记》里姓过孙,因此与葫芦相得益彰,是为“子孙万代”的原由。
较巧的有一种“辈辈封侯”,其实是两只猴子骑背背。造型很富于生活气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由森林里野生动物的自然习性而生发出对官本位社会的终结需求,人性只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果不其然!“辈辈封侯”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造型。还有另外一种“封侯”也颇具巧思:一只猴子坐在芭蕉叶上。猴者侯也,芭蕉叶即扇也,因有风,故称“封侯”。曾见过一件巧雕“封侯”,为利用和田子料 的黄色皮张琢成猴子肩上一只蜜蜂,惹得猴子惊恐莫名,盯住蜜蜂抓耳挠腮,也称得上情趣天成。桃子为长寿的表征,猕猴有善酿之名,传说为“猴儿酒”,可致人长寿,因此“猕猴捧寿”就分外逗老年人喜欢了。 
  猴子,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成为最大众化的“万能之神”。
  1.炕头上的“护娃猴”。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家炕头上,常有一个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也有炕头狮),是专门用来拴六七个月刚学爬行的幼儿的。母亲将一根红绳系在石猴腿部的圆孔上,另一头拦腰拴住娃娃。据传说,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子长大以后精明能干。
  2.码头上的“护航猴”。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三门峡、陕县一带古渡口,在木船靠岸系绳的木桩上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桩的顶端,似在东张西望。老艄工解释说,孙猴子水性好,能潜入东海大闹龙宫,敬它可保驾护航,人船平安。
  3.拴马桩上的“避瘟猴”。陕西、甘肃、山西一带,特别是陕西的渭南地区,几乎村村都有拴马石桩,许多拴马桩的顶端都雕有石猴,称“避马瘟”。
  4.贺寿之神“抱桃猴”。猴子与“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缘。自然界的猕猴天性喜食桃子;《西游记》中也有孙猴子偷吃西王母蟠桃的故事。“蟠桃”在中国民俗传说中有两层意思:一曰长寿;二曰“驱邪”。宋代王安石《除夕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有以桃木驱邪的意思。猴子“神通广大”,还被古代的人寄予“祈雨”、“求子”等希望。总之在人民生活中,无论炕头、墙头、码头、槽头、口头,乃至寺庙石雕、居民建筑都有“猴先生”的位置。
  “猴文化”包容着史前“图腾文化”的母题,在我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佛、儒、道相混合的一种民间信仰。它逐渐世俗化,饱含人情味。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美猴王孙悟空的艺术形象,上可通天,下可入地,呼风唤雨,几乎无所不能,成为劳苦大众心中驱除邪恶、祈福求安的“保护神”。当人们的理想与封建统治发生矛盾时,孙猴子大闹天宫地府的造反精神,成为庶民百姓宣泄不满情绪的精神平衡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