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2019-10-31 09:33:28)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西安经开第六小学
课题:《秋天的雨》
课型: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学文时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地帮助孩子体会秋雨的好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仿写句子。
教学难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秋天的雨,说出感兴趣的部分。
教具准备:课件、秋天图片。
教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互动法、练习法、发现法。
学法:联系学习法、归纳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问题学习法、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秋天。
1、欣赏秋景。
秋天来了。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吧!请大家仔细观看,待会我想请同学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色。
3、出示课题。秋天的天蓝蓝的,叶子红红的,果实漫山遍野都是的。那秋天的雨又是怎样的呢?大家想知道吗?——想。一起来学习第6课,《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二、复习字词
1、复习生字(开火车读,齐读每个字2遍)(在正式学习课文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生字识记情况。这些生字你都认识吗?咱们开火车来读一读。每个人读一个字,并组一个词。如果他读错了,咱们就一起来给他纠正。从开始。)
2、复习词语(开火车读,齐读每个词2遍)词语呢?还是开火车。一个人一个词。注意:请读得干脆、果断、声音响亮。看来大家的字词掌握的都很不错。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秋天的雨里。
三、整体感知
1、首先,请拿出笔,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你能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回答吗?找到后在文中画上横线。并试着完成黑板上这首小诗。
2、明确: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有一盒颜料、藏着好闻的气味、吹起了小喇叭、是一支歌。(中心句)
3、连句成诗。朗读。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你看,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闻,藏着好闻的气味
你听,吹起了金色的喇叭
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
秋天的雨是一首欢乐的歌!
在作者眼中,秋天的雨千变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的秋雨里吧!
四、品读感悟
(一)打开秋之门
1、学习第1自然段。指名读,思考:秋天的雨是一把怎样的钥匙?
明确:清凉的、温柔的。
2、它是怎样打开秋天的大门的?
明确:轻轻地,趁你没留意。
3、朗读指导:读出轻柔、悄悄的语气来。师范,指名读(2人),齐读。
(二)品悟秋之美
秋天的大门已经打开,就让我们一起欣赏秋天的美吧?
秋雨五彩缤纷的颜色、秋雨藏着香甜的味道、秋雨吹起小喇叭,你想先了解什么?
A、颜色:
1、大声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秋雨有哪些颜色?在文中圈起来。
2、它把这些颜色给了谁?在这些颜色的装扮下,它们又是怎样的?(指名读句子)
明确:
黄色:银杏树——扇子,扇走炎热
红色:枫叶——邮票,邮来凉爽
金黄色:田野——金色的海洋
橙红:果树——你挤我碰
紫红、淡黄、雪白等:菊花——频频点头(开心、满意、感谢)
这么多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五彩缤纷意思,近义词。)
3、朗读指导。读出秋天的色彩。(教师示范指导银杏树和枫叶,学生指导其他。)
抓住: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
4、句式练习。(比喻)
黄黄的树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白白的云朵像一团团棉花糖,飘啊飘啊,飘进小朋友的梦里。
例:弯弯的月亮像一艘小船,飘呀飘呀,带我遨游天空。
闪闪的星星像一只只小眼睛,眨呀眨呀,陪我进入梦乡。
五、总结:
1、同学们,秋雨是一曲丰收的歌,更是一首欢乐的歌!其实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缤纷的色彩,还给我们带来了好闻的味道、好听的歌声……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吧!
2、说话练习:我眼中的秋天是(
六、作业布置: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仿写: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写自己眼中秋天的雨。
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