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2019-03-30 21:50:52)分类: 会议记录 |
西安市未央区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立项号 |
|
课题名称 |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研究 |
|
负责人 |
赵院华 |
所在单位 |
西安经开第六小学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课题研究背景: 1.《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的界定中,明确地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会运用。习作是学生语文学习实践的最高级运用,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量存在读多写少,读写分离的现象。学生怕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相当多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不能流利、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2.我校建校不足四年,语文教师最长工龄仅三年,习作教学能力较弱,在习作的指导上缺乏方法,学生整体习作能力欠佳。 3.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他们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由于有课文提供的范式,学生练笔时就感到有话可说,这不仅消除了学生习作的恐惧心理,还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边仿边创,创中兼仿。在范文的引导下,能逐步做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逐步实现由仿到创。久而久之地训练下去,他们的习作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4.生活丰富多彩,多数学生却感到习作无素材,不会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转换为习作内容,作文内容无趣,缺乏生活气息,学生习作兴趣索然。 5.课标中对习作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地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如何落实课标精神,对我校年轻的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课题研究的意义: 读写结合能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步提高。从提高学生能力而言,通过读写结合的研究,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丰富有效的读写活动。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立足于“读”,着眼于“写”。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迁移训练。指导学生把在文本阅读、拓展阅读中学到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能,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学科素养;从教师个人发展而言,通过对读写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指导教师更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研究 课题界定: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中的“读”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本”和“阅读生活”,“写”是指将“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和“读到的生活”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表达出来,(习作)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并藉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题解读: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方面,“读”是输入,为写的基础,“写”是输出,检验了“读”的效果。课标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现实生活关注得并不够,有意识积累素材的能力不高,一方面是习作无话可说,一方面对生活中的素材熟视无睹,即使有素材,也不能将之流利顺畅地表达出来。读和写存在脱节现象。如何在“读”和“写”间搭建一座桥梁,能将读和写有效结合,将“读”的效果落实到“写”的能力提高上。本课题将依托课文,通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练习;并引导关注生活,通过实验、体验、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并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生活,实现课标中对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地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目标。 |
|||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1---2019.2) 成立课题组,分析目前我校习作教学现状,梳理、整理教师对习作教学的认识和困惑;组织教师重新学习课标中关于习作的部分,学习读写结合的相关理论与成功案例,使教师意识到写作教学的意义以及重要性,明确每个阶段应达到的基本目标,认识到习作教学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和开展此课题的意义和可行性;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成果展示的形式;制定课题研究交流和学习制度,进一步做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完成课题申报立项,搜集相关读写结合理论文献。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9.3----2019.8月) 课题组成员按方案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实践,定期召开课题组研讨,交流实践所获,与存在困惑,进行反思,调整实践方案,再实践--统计分析,总结第一阶段的研究活动,再反思,修正、完善方案,进行课题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2018.7-2019.12 对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行评价,课题组成员班和非课题班学生习作进行对比分析,论证读写结合的效果,并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成读写结合方法汇总,进行解题申请,完成结题报告;争取在全校进行推广,逐步完成校本课程的设计。 课题研究的举措: 1.学习读写结合相关理论。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资料,并通过对读写结合研究资料地学习,借鉴读写结合的方法 2,通过分年级教研,钻研教材,整理教材中的读写结合 点,开展课例研究。 3.根据节日、学生的校园生活,指导学生有意观察,并记录下来。 4.邀请教研专家进行指导,及时调整方案。 5.课题组成员根据计划通过课例展示,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研讨。 |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1.学生习作集(一)课本读写结合习作集 2.学生习作集(二)多彩童年 3.课题组教师读写结合论文 4.读写结合优秀课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