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古瓷釉面的钙化及硅化根现象

(2018-03-07 14:35:58)
标签:

文化

分类: 瓷器

观察古瓷釉面的钙化及硅化根现象与人之生理病变同理


釉面钙化有内因形成和外因形成两种情况,为较好的区别钙化状态,可将钙化程度分为钙化状态和亚钙化状态。

    

(1)内因钙化状态。

内因者是由釉面自然质变由内向外生发形成,显微观察釉面内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钙斑小者如芒硝,如游丝,如银痕,白茫茫将尽不尽,霜萧萧似无还有;钙斑大者似云翳,似柳絮,似饭糁,白曾曾行云流水,雾蒙蒙如莅幻境。一般大小不一、厚薄不均、杂乱无序的布满釉层内,这种状态常与釉面脱玻化、糠酥透晰现象相映衬,显得深沉沧桑、旧气益彰。

    

(2)外因钙化及亚钙化状态。

外因者由釉面霉变物质转化而来,一般呈不规则的点、块、片、皮癣状与釉面结为一体。这种钙化形态各异,颜色有灰白、黄白、黄褐等色;这种呈斑块状的钙化以朝光面为准, 将古瓷避光目测钙化部分发暗,朝光则能发出明净如水的光泽;这点与釉面银化者不同,朝光时银化部分却发暗。

    外因钙化分钙化与亚钙化两种状态,钙化者已生根与釉面生为一体,亚钙化者如撒一层面粉,抚之微有凸起,与釉面有一定亲附度,但尚未生为一体,此系霉菌质变所至,有的近似古玉白水沁。此类物质易见擦痕,未出土前应为更松软状态。  

    有的在底足胎釉结合处周边见干面糊条带、斑块或颗粒粉状钙化物,颜色白、灰、褐等都有,显微观察为颗粒状钙化物;这是因器物底部和窑粘的细小颗粒处最易受潮霉变而出现的钙化现象,往往可辨率较高。有此等钙化物者必为千年古物无疑,因宋代以后未见能达到此等钙化程度者。

    有的古瓷在质变钙化部位留有印痕。千年古玉烂如泥,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年代久远后出现的一种状态,出土见风后才能慢慢恢复硬度。瓷器釉面呈玻璃相不易变化;但在地下封闭或半封闭环境中年代久了,因水土中的酸碱及杂浊物质的沁蚀化合会引起钙化质变,亦会出现软化倾向,有的釉面还会因质变沁蚀成松软的粉末状;因提取方式不规范在提取或擦拭时会触动釉面,经风固化后会留下永久性固化痕迹。

    只要具备一般文物鉴别常识,用目测法即可看出釉面质变程度,并可准确界定质变钙化部位,要结合整器质变状态观察钙化现象,不要将窑粘粉状物或颗粒状物与自然钙化相混殽。            

    亦见釉面较好的古瓷被喷上星星点点银粉、白漆类冒充钙化斑者,此系缺乏文物常识的古董小贩所为,亦见在古玉上以此法做手脚者,纯属画蛇添足无聊之举,古物原貌是不宜改动的。                          

    

(3)硅化根

    关于硅化根,考古界对硅化根的概念是白色线条、细小而弯曲,附在污浊古陶瓷上而人不可仿。但此概念不知始自何时,严格讲动植物只能在高温、高压、缺氧、富含高硅液条环境下,需万年以上才能硅化石化,陶瓷只是千百年的器物,附着物还达不到硅化石化所需时间,所谓硅化根只是介于硅化石化与水土锈之间的物质。地表植物的根须向地下下伸展,附着在器物表面吸收养分,在富氧环境中根系或生或腐烂是绝对形不成硅化根的。凡形成钙化根者,定是地下环境突变,因缺氧年久而后成。硅化根虽细小,但有一定硬度,若发现硅化根必为古陶瓷无疑。草虫纹形状较粗,也是介于硅化石化与水土锈之间的物质,状如蚯蚓排泄物,与硅化根相近而有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