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2018-03-04 13:59:47)
标签:

转载

分类: 瓷器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晚唐到五代玉璧底足标本) 

       平底发展到唐代中晚期之后,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底足形态,那就是玉璧底,最初为什么有这样子的转变,已经不得而知。我的猜测可能是审美观念以及人的生活习惯的变化,唐代中晚期之后,家具逐渐从以前的低矮型往高发展,特别是桌子和椅子逐渐普及,人们在进餐的时候,可以坐在椅子上,这样就有可能移动碗盘,这时发现平底的碗盘是那么的单调乏味,没有一点的灵动和变化,另外,人们发现想拿着碗和盘移动时,手居然无从着力,于是,就有工匠想到了在平底足中间用竹刀或者其它工具转一下,就出来一个玉璧底了,当然这个只是一种猜测,具体还要通过考证事物和文献来解开这个谜题。

      最初的玉璧底都是很随意的一挖,后来人们对碗底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还有对于使用性的需求不断提高,于是,工匠开始对底足进行精雕细琢,到晚唐五代时,邢窑的玉璧底已经是非常美观,实用性也是大大提高,这个是玉璧底的顶峰。其它像洪州窑,寿州窑的玉璧底,制作相对粗糙。

      后来,随着工匠的不断改进,玉璧底的好越来越大,肉越来越小,就是足墙越来越窄,当然这个是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的,足墙越窄,手抓起来就越方便。

     到宋代以后,随着各种各样圈足的出现,平底和玉璧底都退居二线,不再成为主流。从此以后,瓷器底足基本上成了圈足的天下,当然偶尔也有卧足,平底,柱足等,都是极为少见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楚,随着第二次收藏热的出现,人们对于仿古热情出现高涨,一种足墙较窄的玉环底开始出现,并且持续较长时间,这种底在美观,适用,方便等各个方面达到平衡,前面的玉璧底介绍过这中底足,后续还有专门介绍。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封图的正面。黄釉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2.灰白胎,玉璧底上有旋纹,中间很随意的旋削出一个凹槽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2.黄釉,釉下似乎有化妆土。晚唐到五代标本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3.灰白胎,胎质较松软,玉璧底也是不规整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3:正面为青釉。晚唐到五代标本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4:白胎,胎质较紧密,摸上去非常润滑。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4:釉面也很莹润,胎釉结合紧密,应该为晚唐五代邢窑玉璧底碗底足标本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5:底足有旋纹,底外圈留了很浅的一圈足墙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5:釉水相对较好,应该为宋代标本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6:相对规整的玉璧底,灰白色胎,足墙外削一圈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6:正面,釉质疏松,为晚唐时期标本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7:寿州窑底足标本,较规整的玉璧底,足墙外削一圈
[转载]瓷器底足发展演变史之玉璧底
标本7:表征正面,典型的黄釉,是标准的寿州窑标本。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