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苏料青花“锡光”现象探索

标签:
文化 |
分类: 瓷器 |
锡光”,是指元青花瓷器黑斑上泛出的光泽。读者在阅读本书前面章节时,已经看到诸多元和明早期瓷器上的锡光,在介绍晕散、黑斑和铁斑这些早期青花瓷器的特征时,照片上不时出现“锡光”,前面的照片已经告诉读者,“锡光”是和“晕散”、“黑斑”和“铁斑”相伴相生的。读者通过观赏“上海博物馆元青花莲瓣形纹盘”(图7-1)
许多学者都对“锡光”有所描述。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在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点较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并且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1]。耿宝昌先生对金属锡光的出现范围和形状作了描述,即“‘晕散’‘浓重处’‘呈现金属锡光’”,形状为“凹凸不平”。关于金属锡光的形成机理,作者只说了“结晶斑点”四个字。
张英先生在《元代青花与五彩瓷器》一书中说:“进口料高铁低锰,烧制出的青花,上面呈色浓艳,有黑色斑点,在黑色浓聚处闪烁如铅,俗称‘锡光’或‘铁锈斑’,并下沉较周围青色内陷不平,很难有色调完全相同的纹饰”[2]。张英先生也就金属锡光的范围和形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基本和耿宝昌先生的看法相近,即“‘黑色浓聚处’‘锡光’”和“内陷不平”。而对于锡光的形成机理,张英先生没有涉及。
叶蓓兰先生认为:“进口钴料画的青花纹饰呈色浓艳,使得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浓淡不一,并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黑褐色的斑点上显现‘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根据窑内的气氛而起的变化。”[3]叶蓓兰先生对锡光的形成机理谈得稍多些,即“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根据窑内的气氛而起的变化。”
马希桂先生认为:“‘苏麻离青’料”,“颜色青翠浓艳,浓处多凝聚呈银黑色结晶斑,并有自然晕散现象。”[4]他还认为:“苏麻离青料含锰量少,铁和钴的含量较高,特别是铁的含量相当高。这种青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发色深蓝苍翠,流动性较大,产生自然晕散的‘料晕’,浓处有黑色结晶斑,闪耀着银色锡光,色浓处深入胎骨,形成凝聚的结晶斑点,用手摸之,有凸凹不平之感。”[5]
王莉英先生认为“永乐青花的发色在浓艳的蓝色中带有黑蓝色或藏蓝色结晶斑点,微闪金属锡光。这是因为所用青料为从波斯地区引进的钴、铁含量高的‘苏麻离青’料。”[6]这里,王先生这说明了用苏麻离青料会产生锡光,而没有论证锡光产生的机理。
[1]
[2]
[3]
[4]
[5]
由此可见,锡光一直是元青花研究者津津乐道的鉴定特征。 但是限于历史条件和科技手段,早期的研究都对苏料的“锡光”形成机理叙之不详。只有马希桂先生对锡光的形成和苏料的关系作了较为多些的讨论。
我们还是先从实物着手,来讨论锡光的问题。这里再选取几张对比强烈的特写照片,以说明如何识别正确的“黑斑”和由黑斑形成的反光—“锡光”。图7-3是洪武青花折枝折沿菊纹盘上的锡光,
当然,要真正掌握“锡光”的真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锡光”会因观赏时或拍摄时自然光或灯光的强弱、光线的角度、取镜的位置、黑斑自身的形状和烧制时溢出的情况而不同。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锡光”的各种认识特征。
首先,“锡光”一定出现在“黑斑”之上,也就是说锡光的大小,绝不会超越黑斑的范围之外!作个比喻,“青花”是大地母亲,孕育了“黑斑”;“黑斑”传宗接代,诞生了“铁斑”,铁斑要长大,要获得自己的成长空间,它通过强烈的光泽―“锡光”,在呼喊自由。也许是釉面的桎梏,它们都没能走出母亲的控制范围,始终生活在母亲的怀抱中。再看一件元青花龙纹梅瓶,它2006年出土于钟祥市郢靖王墓(图7-7)
其次,“锡光”的形状也是元和明早期苏来麻尼料烧制的青花瓷器的认识特征。“锡光”呈什么形状?答案是“锡光”没有形状!是不是在开玩笑?不是!这里说的是,“锡光”没有固定的形状。请看图7-8,
为什么“锡光”在黑斑之内?为什么锡光呈现不同的形状?为什么锡光这么老实地和画势相一致?答案,都 应该和锡光的形成机理有关!
产生锡光最根本的原因—苏麻来尼这种呈色剂是一种高铁低锰的钴料!
众所周知,青花料中的金属氧化物,如Fe2O3、MnO和CoO是呈色剂,而CaO是熔化剂,当然Fe2O3在高温下的作用是两者兼而有之。在已经测试的用苏料烧制的元青花瓷器中,青花和釉中的氧化铁含量较高,氧化锰的含量较低,其Fe2O3和CoO之比,大大高于MnO和CoO之比,前者的波动范围约在2.21~4.39之间,而后者只有0.01~0.06之间[1],可见把苏来麻尼料称之为高铁低锰是完全正确的。而国产钴土矿的Fe2O3和CoO之比,却大大低于MnO和CoO之比,前者波动在0.11~3.74之间,后者波动在3.74~24.26之间[2],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低铁高锰的钴土矿。不同的钴料,不同的化学组成,在高温烧制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物化现象。也就说,缺少铁的含量这个根本条件,要还原出“铁”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呈色剂中Fe2O3含量的增多,烧制后青花料的颜色会由黄色、棕色、褐色和黑色这样的递次变化;而MnO的存在,会使青花呈现淡灰的色彩;CoO在青花色料中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其呈色作用却相当明显,一般情况下,它会使青花呈现蓝色,过多的钴料,也会使青花的发色变黑。当然,这些金属氧化物在青花料中的呈色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物化反应,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加一的算术过程。
[1]
从目前所知的各个时期的蓝釉或青花陶瓷中,由于这几种氧化物的不同存在,使釉或青花产生不同的呈色。
唐青花瓷器、唐蓝釉加彩和唐三彩蓝色彩釉所用的钴料均属含一定量铁、铜及低锰的钴矿原料,同时唐青花颜料中有硫的存在,说明唐青花所用的色料是一种含硫的硫钴矿。经测试,唐蓝釉和唐青花彩料中的锰与钴之比都比较低,再加上唐青花釉中的CaO含量高,因而形成的透明釉下青花的色彩就比较鲜艳(如图7-17),
宋青花中,“由于钴含量低,主要是锰铁起主要影响的着色作用,加上北宋青花的烧成温度低所以青花色彩呈不鲜艳的暗蓝色。”[1]
元和明洪武、永乐、宣德的青花料大多为高铁低锰的苏来麻尼钴料,因此,当过多的钴料集聚时,就会产生黑斑。这从本书提供的大量图片上可以看到因青料集聚产生的黑斑现象。
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色料聚合的浓度越高,越容易烧成黑色。而形成机理则是:“主要是由于色料浓度过高的缘故,当Fe2O3、CoO、MnO混合着色时往往会加深釉的黑色着色程度。”历代陶工“在制作黑釉时常利用三者的组合改善黑釉的黑度。这可能与形成复合离子的尖晶石颜料有关。”[2]这种复合离子的尖晶石颜料极有可能就是赤铁矿晶体。也就是说,黑斑的出现是色料聚集形成磁(赤)铁矿等着色的缘故。
同时,景德镇窑往往都是烧成还原焰,在还原焰中,局部聚集浓度高的铁离子则会烧成褐色甚至呈黑色,这种黑色,是三阶铁离子或二阶铁离子和三阶铁离子在高温下的混合着色。
由此可见。黑斑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氧化铁和氧化钴的存在;二是色料的聚集。
[1]
当然,黑斑的产生还取决于两个充分条件:即合适的温度和一定的还原气氛。
当了解了形成黑斑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后,就能对锡光的形成机理有比较明确而又符合科学的解释。大量的氧化铁中的铁离子,随青料聚集在特定区域内(即画笔勾勒出的青花纹饰内),在高温和还原气氛下,随温度的高低和色料富集的程度,被烧成黑色,甚至被还原成铁,形成铁斑。还原出来的铁,在玻璃质感的釉面下,会因光线的折射而映出“锡光”。明白了黑斑和锡光产生的物理化学原因,也就明白了这些苏料特征,其形状为什么会随色料的走势而改变,为什么在重笔、叠笔和回笔处往往会出现黑斑和锡光。当然,青料的凝聚和其自身的淘冶不精细有密切的关系,青料的粒度越大,氧化铁的凝聚就越富集。
综上所述,青花的呈色和苏来麻尼料的纯净度和它在釉中的凝聚情况有关。钴料越纯,氧化铁和氧化锰的含量越低,色料不太富集,青花的发色就会是纯正的蓝色;钴料越凝聚,发色就会越黑,过度的富集,甚至会出现铁锈和锡光这种苏料特征,我们可以以此定出鉴定元和明早期使用苏来麻尼料青花瓷器的标准,也就是上文所定的“范围、形状和走势”几条。
为了让读者加深对锡光的认识,再列出几张真伪照片,供读者结合黑斑、铁斑和锡光的形成机理一起研读。
图7-18是一件仿品,
图7-19是上海博物馆藏宣德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图7-20是江西省考古所藏的永乐青花盖罐,
锡光的“范围、形状和走势”,是理解真品元青花或明早期青花瓷器的关键。
细心的读者在阅读了上述的文字和图片后,一定会发现,锡光的光泽也不尽相同。是的,这也是我们最后要和读者说明的地方。锡光在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上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有的呈铅灰色,如图7-22
还应当说明的是,只有采用苏来麻尼料烧制的元青花才会出现黑斑、铁斑和锡光的综合现象,读者千万不要因为没有黑斑、铁斑或没有锡光而轻易否定元青花和明早期的青花瓷器。因为,在目前的出土和传世的元青花和明早期青花瓷器中,也发现了非苏来麻尼料制作的青花瓷器。由此可见,瓷器的鉴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为了让读者对锡光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再列出九张图,从图7-26至图7-34,为元青花、明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瓷器上的锡光图,千姿百态,把这些标准锡光的图熟记在心,能逐渐掌握锡光的真伪。
未载图片参阅前面的博文或拙作《元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