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只在记载中有豇豆红瓷器,但包括故宫在内,各博物馆均不见确定的藏品。各位专家学者也不见成熟的见解,此事至今依然是个悬案。多年前本人收藏了一个香筒,藏友们分析其具有典型的明早期的特征,但应归为何釉色,却意见不一。我从其发色和烧成情况分析,以为应归入豇豆红为宜。由此推断,这应是一件烧宝石红的残品。是偶然出现的釉色,应属窑变范畴。众所周知,明代尚红,尤其在明初。红釉器自永乐烧成后,至宣德成化一直在烧,且只有官窑有此资格。而偏离了一色红的釉色,应被视为残品对待,是不可解运进京的。但这些被废弃的产品,一定会有部分流失民间。而这种釉色又极像豇豆的颜色,故因色定义为豇豆红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其只有其名而无馆藏品的缘故。
而到了清代,督窑官见了这个品种,认为可取,便开始了人为的烧造。但是纯粹依靠窑变去实现批量生产,是极其不现实的,于是便实施了人为手段,在施釉过程中做了文章。我们知道氧化铜发色对温度有严格的要求,釉层薄厚,釉质颗粒的大小,对温度有直接影响。釉厚处会是一个颜色,比如为红,釉薄处可能会出现烧飞现象,可能会呈粉色,而大颗粒处发色温度不足,可能还是氧化铜的颜色为绿色。但在高温状态下却会出现针状结晶,这也就是馆藏豇豆红瓷器绿色斑点中的结晶现象。一下把这个香筒各部位图片发上,同时发上馆藏豇豆红瓷器图片供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