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瓷器修足

标签:
文化 |
分类: 瓷器 |
至唐、至宋、至元、至明清,中国瓷器底足的修饰之美蔚为大观,现辑取一些片段,以观察和了解其底足的修饰方法,以及元代和明代麻仓土胎质的显性特征。
01
02
03
04
一刀旋削,干净利落,流畅顺美
05
06
07 元代一刀旋削工艺
至南宋,至元末,一刀旋削工艺一脉相承
08 明代瓷胎扁壶釉底
碾石为粉,不易开片者,命曰瓷胎。泥醤之质,易于开片者命曰浆胎。
09 明代扁壶涩底
10
陶工先是以放射状跳刀工艺一次性将器底刮净,然后再以窄条刀一刀旋削工艺将器底彻底修平。明代的一刀旋削,其刀具相较于元代的宽条刀已大幅变窄。修足效果也更为精细。
11 明代撒釉底
非数百年的自然干燥,无法呈现这种脱尽水分和油脂的撒釉斑,这也是元明清三代瓷底撒釉斑与现代撒釉斑的明显区别。
13
14
明代底足一般以平切内倾为主,底足与瓷器的承接仅为底足的外缘的一圈边缘而已。这样有利于底足在不平的承接面的稳定。
15
16
17 明代粗砂底
明代粗大明的病患,就在于其疏于底部的修饰和挂釉。这一来是为了节省价格昂贵的釉料,二来也与明代皇室和士大夫们崇尚简约朴实的风格有关。
18 明代台式底
19 明代涡状密集旋削纹工艺
进入明代晚期,宽条刀变得更加狭窄,其底部的旋削纹也变得更为密集和精细。
20 明代高岭土鲤鱼背式釉底足
明代晚期麻仓土竭,高岭土开始取而代之。而明代的底足均以平切内倾为主,像鲤鱼背式的修足方法一般不常见,而且多出现于明晚期。
21
清初,清廷仍部分使用前朝库存的麻仓土,但瓷土的淘洗更加精炼,其结果就是白胎中仍呈现明显的淡黄色,而铁质火石红渐消退。
22
清代的玉璧底,明显的要比明代的玉璧底宽许多。
23 清代玉环底
24 清代模具扁壶底
最后再对比一下明代麻仓土和清代高岭土呈色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