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出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仿品的误区(附图比较)

标签:
文化 |
分类: 瓷器 |
元代釉里红的三种装饰特征
历来元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倾倒,这主要取决于元代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以钴、铜着色剂为釉下彩绘瓷器的先河。但是,我们在喜好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同时,要以平常心态去正确认知它,否则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最近几年,笔者有幸参与了多次元代彩瓷研讨会和藏品鉴定,看后的确令人担心,有的藏家收藏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用几卡车也难以拉下,并声称:“我的藏品属某某窑口,不是景德镇产品”;有的藏家更称“藏品是家中祖传之物”。
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历史不过20年左右,产量不大,存世不多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当时钴料进口有限,非常昂贵(1克黄金换不到1克钴料)。流散民间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传世品不能说没有,但数量不是有些人想像中的那样多,现市场上的这类瓷器99%都是景德镇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仿制品。
仿制品的缘起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劫难,尤其在文物方面更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全国开展了以县级单位为基础的文物收购保护工作,抢救劫后余生的民间流散文物。70年代末到9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多次调拨、调剂工作,一些研究价值高的珍贵文物由小馆调剂到国家大馆收藏。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应被调单位的要求,国家拨出专项经费,指令相关的科研单位进行被调文物的复制,以满足被调单位展览工作的需要。复制工作主要落在千年瓷都景德镇,70年代末,景德镇一些科研机构就开始复制和仿制。当时仿制一件瓷器,最少也得烧10件,出窑后挑一两件给原调拨单位,余下的被一些精明好古人士高价买得,后来有的复制品在海外拍卖会上以惊人的高价拍出,给仿、复制单位和中间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导致后来景德镇古陶瓷仿、复制业的全面复苏。1984年起,景德镇陶瓷馆在东风瓷厂陶瓷研究所开始仿制元青花。这一时期的复制品由于有专项资金扶持,对产品要求也高,加上已过去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易与真品混淆!
http://img0.ph.126.net/GSP6uuOnAj5rw0adKUxrfg==/6597730573146813423.jpg
http://img1.ph.126.net/Xbk3hwjCNQv6ITdENd2I2Q==/3153364164189827350.jpg
http://img0.ph.126.net/R8cmfuOhqmPu8fEq-_XqUQ==/6597478784982846339.jpg
http://img0.ph.126.net/ReBvONz8nYjm6Jo7XF-btA==/2562829662968592246.jpg
http://img2.ph.126.net/ycmzXJ-2ZfmFMHTvOFgqig==/836262155907646757.jpg
http://img0.ph.126.net/d991rOf9NXp_5IeWQrx94Q==/3243154681760602662.jpg
http://img2.ph.126.net/A2kqH_jf_sJwpKp5uAx9OA==/2464876371155678471.jpg
http://img0.ph.126.net/1E7WGY9XC7s31acP2E_6sQ==/6599334760611061836.jpg
http://img0.ph.126.net/hoDBQkP2PTOaMAauNPXdTg==/3149986464469617297.jpg
http://img0.ph.126.net/vcEOo_Ml8Vyi96lrxwkQCQ==/6619344772723295214.jpg
http://img2.ph.126.net/PxwH1p1_NNSuU6TKFwSJ1w==/18087582004429528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