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诗词个性解读与感悟

标签:
季琼琼 |
分类: 乱七八糟。。。 |
《清平乐·村居》——诗词个性解读与感悟
作品:
清平乐·村居
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作品背景:
这首词写于作者闲居江西上饶时的农村期间。由于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所以政治上一直倍受当权议和派的极力打压,致使他长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万般无奈之下,作者选择归隐田居。长期的农村生活使其创造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词,而《清平乐•村居》就是这其中的一首。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现存诗词600多首,题材广泛,笔势纵横,词风多样,尤以豪放为主。风格雄健豪迈的同时又不失恬淡细腻,故有“词中之龙”的美誉。时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代表词集有《稼轩长短句》等。
作品简释: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小溪边上也长满了碧绿的小草。那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是多么的美好,满头白发的老夫妇是谁家的啊?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而最令人喜爱的小儿子,他正淘气的横卧在溪头边儿剥着新摘的莲蓬。
课程解读:
对于辛弃疾,我是喜欢和钦佩的。喜欢他诗才的同时,更钦佩他的情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将才华与情怀融为一体的人儿却遭到了来自于现实的无情排挤与打击。或许,这就是辛弃疾的不幸吧,又或者说,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人们的集体不幸。
“初识”辛老源于《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细细回品,说不出的朦胧隽透,道不完的意犹未尽。以至于让我一度的坚信,坚信着能吐出这样清词佳句的人儿定是位玲珑剔透、细腻委婉的多情女子,可事实告诉我,辛弃疾却是一个地地道道憧憬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有志男儿!那一刻,喜欢的同时,不由得又陡添了几分肃穆般的钦佩。
没错,这样的辛弃疾没有什么理由让我不去由衷地钦佩他,但更钦佩的却要当属他笔下《清平乐•村居》中的那份生活情态的恬静与美好。
在这首词中,辛老开篇远望时就描绘出了一番安逸恬淡的农家风情:你瞧,茅草屋檐,虽然又低又小,可小溪边儿却长满了青一色的小草。多么简单却又多么的富有生命力哪,虽然只有淡淡的两笔、寥寥的九个字,却把茅屋、小溪、青草有机的融为了一体,充分勾画出了农村清新秀丽的田园风情,同时也兼含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作用。
当辛老慢慢的走近后,一阵阵带有醉意的悦耳吴音也随之悠悠的飘耳传来,原来矮矮的农舍下坐着一对喝酒助兴、相谈甚欢的农家老夫妇。这两句虽然看似平淡至极,却形象再现了白发翁媪彼此亲密自然、惬意舒心的画面,同时也传递飘散出老夫老妻间温馨和谐的味道。这样的幸福,怎能不让辛老羡慕至极!或许,在作者看来,所有农家夫妇的晚年生活都理应如此吧,又或许,这其中也定有其由衷的祝愿与期许。
当然,词的下阕也是同样的精彩。
辛老用白描不加修饰的手法,集中体现出三子的劳作情况。可能是因为年长的缘故,所以大儿子承担起了家中繁重的体力活,主动包揽着前往溪东的豆地里锄草的活计。同时,二儿子也没有闲着,只是静静地端坐在一旁,熟练的编织起手中的鸡笼来。
小儿子可能是因为太过年幼的原因吧,天真无邪般的不谙世事,只知道一个劲儿的顽皮淘气,然后斜卧在溪头边儿,有一下没一下的剥着手中的莲蓬吃,煞是可爱!
尤其是一个“卧”字辛老用的极妙。它把幼子斜躺在溪边时手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与顽皮淘气劲儿,一股脑的都浑然天成的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丰富鲜明了幼子的人物形象,也使整首词的意境变得更加的深远、耐人寻味。
可以想象的出,辛老在写这首农家词时,心中定是感慨万千,毕竟这样的乡村、这样的农家生活,平静祥和之中且透着淡淡的安逸闲适,对比当下的志不得伸、踌躇难耐,这也正是他心中所向往已久的理想生活,念此,辛老又岂能不喜不爱不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