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主题班会以“与爱同行,学会感恩”为名,它像一扇窗轻轻推开了孩子们心中关于情感的认知。当我问起大家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过爱时,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小手如同春日里蓬勃生长的新芽,唯有那个常年稳坐年级榜首的学霸同学,他的手臂始终安静地垂在身侧,像是一株不合群的孤竹。
我特意走到他身旁,邀请他上台分享自己的感受。孩子白皙的脸庞泛起淡淡的红晕,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声音有些颤抖:“老师,我真的没感觉到……”这话一出,台下顿时响起窸窣的议论声。我示意大家安静,鼓励他说出背后的故事。原来有一次晚餐时,他因没感到饥饿实在吃不下饭,母亲却板着脸说不吃饭就去外面站着。那晚寒风凛冽,他靠在家门口的墙壁上,听着屋内传来电视节目的声音,觉得整个世界都抛弃了自己。
这个细节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有人皱眉不解:“这也算不爱吗?”也有人若有所思地点头。我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大家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那位母亲的化身,看到孩子挑食、身体日渐消瘦会怎样?”渐渐有同学举手发言:“可能会着急”“担心营养跟不上”。这时再回头看看那个所谓的“冷漠瞬间”,是不是多了几分不同的解读?
其实这位母亲的做法恰似中国式教育的缩影——用最笨拙的方式表达最深的牵挂。她或许不懂如何温柔地跟孩子交流,却用严苛的标准守护着成长底线;她可能从未说过甜言蜜语,但每个不许进门的夜晚都在暗处默默守望。就像寒冬里的腊梅总要经历彻骨寒冷才能绽放芬芳,有些爱注定要以磨砺的形式存在。
我转向台上的孩子:“你记得那次感冒发烧是谁整夜未眠守着你吗?是你妈妈端来温水擦身的手啊!”他的眼眶渐渐泛红,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突然鲜活起来:清晨厨房飘来的粥香、雨天校门口撑开的雨伞、书桌角落永远备好的削好的苹果……原来爱从未缺席,只是藏在生活的褶皱里。
这次班会成为一堂生动的情感教育课。我们讨论如何识别不同形式的爱:有的是春风化雨般的呵护,有的是疾风骤雨式的鞭策;有的如暖阳普照万物生长,有的似灯塔指引迷途知返。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懂得感恩不是被动等待馈赠,而是主动发现美好、理解善意、回应真情。
放学铃声响起时,我看见孩子主动走向母亲的方向。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仿佛两棵相互依偎的树苗正在汲取阳光的力量。或许这就是成长的意义——在爱的缝隙里学会看见光,在平凡的日常中读懂珍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