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上海托幼》读后感

(2017-02-17 13:00:24)
标签:

杂谈

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承担“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同时,也要对得住这份职业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得具备正确引导幼儿的能力和思想,这就需要我们的不断学习和探索——跟从有经验的前辈教师学习;不懂就问;多看多思考。当然还离不开自身对书本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从园图书室借阅的《上海托幼》,联系着班级现状,有着以下简单的感悟。

    书中,华师大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的徐有为老师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问题及对策》,虽然我担任着中班教师,但文章中的思想和理念绝不止于年龄班级的界限,像游戏中常见的问题及相应的优化策略,中班同样适用。目前我班的角色游戏区正不断完善,游戏材料更近变化的同时,要及时引导着幼儿正确操作。但是现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游戏经验的匮乏;二、游戏指导缺乏有效性;三、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角色混乱、主题不明确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幼儿在游戏中的所悟、所得、所感。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游戏材料因未及时更替和调换,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也是进步较缓或并未有实质性的进步。文章中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法:一、多渠道丰富游戏材料。提出游戏材料的“漂流制”、“捐赠制”,这样既能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又能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二、多角度提高指导。教师应在做到充分观察,充分对话的同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效指导。三、在游戏评价环节,把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做到多方面了解游戏。相信徐有为老师必是把实践中有明显成效的经验跃于纸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再联系实际释放到实践中去。书中一篇应彩云老师的文章《语言的温度》更是让我感觉,把幼师这份职业当成生活的人,其实乐在其中,她用着令人惊讶的言辞确是基于对孩子最真挚的理解和教育 。《由“课间十分钟不能玩引发的学习活动”》是对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系列课程的某一环节的讲述,以及由此引发的系列探索。它提醒我们,课程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经由幼儿的实际所引发问题,这不仅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更能行之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文章中所提到的案例让我联系到班级每学期要完成的生成主题活动,活动在班级的开展就是对幼儿兴趣的一种顺应研究,活动开展前会梳理系列的网状组织图对活动的整体进行概括和串联,由幼儿研究的实际进展再略微进行调整,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进行探索,教师在活动中起支持、引导的作用,这样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被大幅度提高。随着整个活动的开展,幼儿对问题的疑问也在不断驱散,这是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范例,整个活动流程的完成,幼儿势必会学习到不同寻常的经验。《开展上海话活动的尝试》让我想到了合肥本土语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学习普通话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风向,我园地处刚刚起步的合肥郊区,但普通话的趋势和习惯已经迎面扑来,班级幼儿多属合肥本地人口,平时爷爷奶奶接送孩子时,仍是地道的合肥话,但是在幼儿身上,这种痕迹并不十分明显,虽说有时候会蹦出个别合肥本土口音和字词,但随着幼儿园的普通话教育,蔓延开来的普通话风,让幼儿在园所里逐步褪去地方口音,进行普通话交流,这也是教育赋予教师的要求——使用普通话。我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本土的语言在某种层面上应该得到重视,可以在班级开展区角活动或特色活动时,把合肥话表演等活动形式添加到活动中,既是一种当地文化的一种文化展现方式,又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和兴趣。我想普通话教育是对幼儿的一种正确开启方式,但本土话的风潮可以平行跟进,因为这既是一种文化,也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种继承。

孩子像白纸一样纯洁,需要我们用心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每一位教师都应不忘初心,本着对职业的热爱和崇敬,认真学习、探索。凭借自身对专业进步的需求,对与时俱进的向往,对知识和能力的渴望,不懈学习,努力践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