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聊灯光

(2022-10-05 08:10:35)
分类: 雜談

  以前曾聊过'窗',不由得联想到灯,干脆来'虾'聊会儿`灯'吧。

      大白天倒还不觉得,这一到晚上,尤其是城市,那敢与星空试比亮的万家灯火,立刻把人带入一个七彩的,奇幻的灯的海洋,夺人眼球、令人眩目、催人遐想,文人骚客对此也无不诗兴大发,文思泉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三个字`美又亮'!

         遥想洪荒年头,先人们一到晚上,便点燃篝火举办晚会,说白了就是既可吓阻猛兽,又可烧烤兽肉,还兼具照明、取暖,一举多得,非智人不可为也。

      大家伙围着熊熊火光,即最原始的灯光,一边共享野味,手撕牙啃,大快朵颐,大家伙填饱了肚皮,然后呢也不用化妆,反正人人都有自带的翻毛皮服,一边手拉手围成一圈跳个舞,据说踢踏舞的源头就在此处,岩画可资证明,至于唱不唱点什么曲,没能录音不清楚,但喉咙里多少会发出点声响,就如动物园猴山上的猴哥们那样,吱吱嘎嘎的,虽不成调,想必还是蛮好听的。

        真正意义上的`灯'的出现,已是若干年后的事,即距今大概不到一万年吧。

      单是天朝的历代文神诗仙,由`灯•光'引发而来的诗句词章,辣也叫一个`大观洋洋',如不用翻书,张口就来的成语就有:灯火辉煌、张灯结彩、灯红酒绿、黑灯瞎火、油尽灯枯、秉灯夜读…多了去。

       古代文人诗家们面对那如豆的烛光油灯,如铅似漆的暗夜,想必思绪万千,时而百结愁肠,时而神游故乡,时而抱负惆怅,时而孤灯自怜,时而思念病怏,时而激情豪迈,时而梦会娇娘; 如果你是一盏灯,你就发出灯的光茫,去照亮周围的人…妙语华章,笔下汩汩流淌; 真没少下功夫哈。

      所有这些,都源于各式各样的灯•光及由此引申的发想。

      城里除了街灯,绝大多数是由千万个窗口散射出的,璀璨夺目,汇聚一团的灯光,几乎把夜空照亮。

       从卫星上回拍的视频上,一览无遗地看到,凡是那一片片令人震撼的亮光处,便是各国城区夜的`复眼'所投射出的辉光,恰与河汉星辰交相辉映,让人恍如身处天上人间,抑或是人间天上,灯光,准确的说是电灯光,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哈。

     倘若那些位可仰可敬的诗仙大家穿越到现代,面对电光灯火织就、如昼的都市夜景,天朝各处入夜,尤其是节庆期间上演的建筑灯光秀,正如前天晚上去现场采集的影像素材,那不断变换色彩的,或人像文字、或动物、或花草、或抽象线条色块,在高大建筑的外墙上滚动变化着,把日间一成不变的幢幢楼宇,在一片漆黑夜幕背景的衬托之下,那动感十足的泛光,仿佛给它们付予了生命,顿时灵动、活跃起来,让枯燥、单调的夜空,平添了一道独特的、无尽的、炫目的、不乏欣快感的,有别于白昼时的另类风景线。

    所以有人说非常喜欢夜晚的灯光,我也这样说,歌中也唱到,城里的灯光把我照亮,废话,山区乡村住处分散,有灯光也不成片,只有小城大市才具备这个条件哈。

     不用说,尤其是节庆日,不论是北漂京都时,夜遛流光溢彩的十里长街时,那亮如白昼的天安门广场,还是咱三镇两江向晚,那炫丽辉煌的灯光,端的是养眼有趣迷煞人,吔!

       思甜之下难免忆一下苦哈,幼年随父母来汉定居,全家住进武昌城里一个一连八栋的,上世纪五八年才落成进住,市内不多见,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寓小区。

      虽然说电灯早已不是希罕物,但一来供电有限,二来民用电时不时据说还要为工业让电,更是少得可怜,记得刚搬入那一阵子,电还没接通,得全靠蜡烛代灯照明。

      除了电灯,那年头几乎家家得准备一盏油灯,以及后来调侃说,是家里唯一的电器~手电简,以防常有的,突如其来的停电时,作临时光源,否则黑灯瞎火的什么也干不成。

       记得回回停电后,我们这些小屁伢,一来作业多半在校最后的自习课基本做完,极少有作业留至晚上,二来不象大人们那样,因不方便做家务而愁眉不爽; 我们则如同过节般,偷着乐,正好借机溜出家门,与街坊发小们疯玩去也。

      蛮搞笑的是,来电当然也是突如其`来',正在昏黄的油灯下摸索着活而动之几个钟头的人们,眼前突然一亮,大人小孩便不约而同地发出响彻楼宇的欢呼声,随风旋即飞上夜空; 假若真有鬼呀神、抑或是外星仁,在夜色掩护下,正偷偷摸摸四下晃悠时,甚或不少已进入梦乡的鸟雀们,那一下子`炸响',保不齐会被吓一大跳,而`失魂落魄',不知所措我告儿你!

       不免又忆起知青时期,山乡的那些个枯燥乏味,漫漫长夜,除了如庙中方丈青灯一盏`苦海渡难',手电筒辣可是当年青们的标配,尤以虎头牌、三节电池的最为高大上,一旦拥有,别无所求!其满足感不亚于眼下谁谁配有一新款苹果手机哦。

      记得有年打听到公社供销社进了一批三节手电筒,知青们虽说囊中羞涩,反正`仔用爷钱不心疼'哈,虚荣心作祟,买这玩意还是舍得血拼嘀,其它小组不记得,反正我们小组三个和尚儿,个个都买了,具体价格忘了,反正比两节电池的要贵不少,平时入夜去茅房,去小队部开个会,去田边地头抓抓青蛙,都用得着; 尤其是去大队部小广埸看电影,更是大有用武之地,除了去来照路,就是在电影换片间隙,大家伙不约而同拧开电筒,或互照,或做鬼脸自照,或学放映机去照白布银幕,或将其想象成光柱,朝天上乱晃不已而乐不可支…。

      也有不少以蜡烛灯为中心思想的励志词句,如:烛光虽小,却是自身发出的光辉,月亮虽亮,却是借用太阳的光芒。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烧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蜡烛不点不亮,油灯不拨不明。我们这些过来人,对这句蛮形象的`不拨不明'最熟悉,那玩意儿点亮后隔不多大会儿,是结下不少灯花,亮度也随之下降,老是得用啥棍棍拨掉黑乎乎的灯花,才立马恢复原来的光亮,若说给现在的年青人听,那他们听了绝对是一头雾水,他没用过当然体会不出来哈。

     一连四篇被撕,无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