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本朝传统,明天是一年一次,清明祭祀先人的时候了,俗称上坟,最典型的古诗当推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滿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据报这几天各大小墓园已现祭扫的人游,由于事前有关部门对准备前往祭祀的人们,采取了疫期时段的特别布置,即预约分流,加上倡导网上祭祀,或代客祭祀,这是与往年的不同之处,相同的当然还是在这几天,人们不约而同地,去忆念逝去亲人生前的音容笑貌,缅怀留给后人点点滴滴的恩德。
过去扫墓无一例外地,不是烧纸就是焚香燃鞭炮,讲究点的还去摆放几样亲人生前喜吃的食品,曾经见有人在墓碑前,竟摆上真的烟、酒,敢情躺在里面的那位生前嗜好这一口哈。
其实这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对于长眠地下的人,你就是把整个家当都烧给他,他也丝毫感受不到不是,说白了纯粹是自哄自,毫无意义嘛,对于现在倡导文明祭扫,或去墓前献上一朵花,以表缅怀之意,或足不出户去网上祭祀一番,也是个不错的选项嘛,若更重视去现场祭扫的,又因故分不开身,尤其是眼下因疫,而无法亲身前往,据说有人已嗅到了商机,业已推出代客扫墓,即让专门从事此项服务的人员,拿着你事先支付后选定的祭品,代替你本人,去你亲人的墓碑前献祭一番,也可了一了此番心愿。
献花也好,网祭也好,对逝去的亲人,基本上达到念忆情感表达的目的,唯独对这后一种,即代客祭祀,窃以为若其它什么事,如代购代驾代养代陪寄都还说得过去,这种涉及个人亲情的大事,也去找个陌生人替而祭之,实在是有点'作秀'的嫌疑哈,倘若亲人在天有知,该作何感想?呵呵!
当然仁智各见,市场经济嘛,所谓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人家愿意掏钱买这个服务又怎么了,关你什么事?
嗯那倒也是,不过我们顶多是去坟头献个花,现在因疫,干脆暂时哪边的先人墓也不去,心中黙黙祈祷一番,也一样能表这个情达这个意,若亲人有知,当会理解的,绝对是不会去消这个神马代祭之费滴。
我们那位已七十多了的大嫂家对这事的处理,更是做到了极致,她们家才真正是厚养薄葬,甚至连葬也免了,因为生前对老人已然竭尽关爱之能是,直到送终,一旦送走,通常连灰也都是不要的!
在强大的封建习俗面前,对此事如此这般干脆的处置,恐怕一般人家,至少我们就办不到,但在她们家族已然是约定俗成的,再正常不过的事啦,倒让人想起那句:人上一百,种种色色的俗话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