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浏览器上看到<历史上的今天>,即昨天,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逝世。
人们对其知晓,源自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数学奇才陈景润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
1973年3月2日,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
他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不久,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自此,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的科学家和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对于《哥德巴赫猜想》主人公陈景润,邓小平同志曾满怀深情地讲道:
“(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对这样的科学家应该爱护、赞扬!”
随着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出现,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解放思想浪潮。〈以上采自网络,谢原作者〉
网搜到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徐迟的这篇报告文学,是上世纪七八年二月六号。
那天一定是个礼拜天,我在家没上班嘛,去街头看报去了。
但凡假日往往也与父亲生前常带着我,去街头报栏浏览免费报纸时,养成的这一习惯,独自去位于原武昌闹市中心~司门口,一个贴有好几种大报的大型街头报栏,站在那看个不亦乐乎,直到把大部分内容浏览一番,感觉腿都块站软,脖子也仰得快僵硬了,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那天正好看到光明日报用几个版面,全文刋登的这篇文章,记得当时有好多人在那围观,当然全是为了这篇报告文学而一睹为快嘀。
作者是徐迟,文章的主人公正是后来才被公认的,数学家陈景润,这两位都因这个'哥德巴赫猜想',前者虽说早已是知名作家,因写此文而在更大范围内扬了名,后者作为一名数学家,也因此文而被众多国民所认识,我也是在看了文章后才知道的。
这篇报告文学的题目,也确实很夺人眼球,几乎是'过目不忘',其形式和内容也是过去多少年不曾见过的,当时真的是一口气读完,虽说对于文中的数学一窍不通,但对于主人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实在是钦佩不已,加上作者的那支妙笔生花,给这篇原本会枯燥乏味的数学科学题材的文章,注入了不少生动的内容,在欣赏报告文学所独具的文学魅力之余,让读者也对这位数学奇才,有了立体感的,很接地气的大致了解。
此事虽然说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当天看报时的场景,和读完此文章,当时所得到的,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其印象之深,恍如在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