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宋〕
轼始见足下诗文予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日: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奠得而友也。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人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匆匆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答黄鲁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北宋时期创作的书信体散文,收录于《东坡七集》。此文为苏轼回复黄庭坚的往来书信,缘起二人以诗文互赏的文人交游传统。文章以苏轼初读黄庭坚诗文为引,借孙莘老、李公择等人交流片段,展现对其从作品赏识到人格推重的过程。此文通过回忆收信时的惊喜与迟复歉意,体现文人相重的真挚情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