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2018-03-12 17:49:38)
标签:

薛收碑

薛收碑楷书图片

薛收

唐十八学士

收藏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楷书碑文             唐故太常卿上柱国汾阴献公薛府君碑

  盖(阙)陟茂(阙)勋高方(阙)构而俯(阙)雅俗(阙)吏部侍(阙)深八(阙)之(阙)之(阙)举以孝廉,(阙一字)而不就。虽翘车结轸,(阙一字)雁(阙一字)群(阙二字)之(阙)之故事及(阙一字)茂陵之旧章,莫不讨本寻原,探赜索隐,(阙)其谋乃迎公太夫人(阙一字)氏置乎城内,公(阙一字)在襁褓(阙)陈平馀智(阙一字)背项之谋许(阙一字)见机(阙一字)归(阙一字)之(阙)之宾太冲(阙一字)其(阙五字)其多艺(阙)兼陕东道(阙)筹(阙)晋(阙)焉(阙三字)充功(阙)用(阙)成(阙一字)德祖(阙五字)薛氏之後代(阙)城饮至叙勋(阙一字)上柱国汾阳县男,食邑三百户,(阙)邪佞者多,忠愕者少。臣无君不立,君无臣何以得安?(阙)恩旨特隆,以旌鲠直。昔皋陶之对虞舜,致(阙)嘉宾於东阁,参爱客於西园,既接(阙)畴昔(阙一字)弟孙之(阙)太宗与公(阙五字)敬书(阙二字)与卿(阙)若为存养,知卿叔侄之情,(阙五字)加安(阙)於记录暨继明(阙)梦君仪范,伤悼特深,旦敕所司,赐以粟帛,(阙)之(阙一字)键对逸简於嵩岳多(阙二字)於(阙)戎马交驰飞鲁连之箭(阙三字)起草(阙二字)之书(阙)之功。岂谓拂日晓枝,倏坠千寻之干,(阙一字)天峻岳(阙一字)颓万仞之峰,(阙)昭陵,仪仗送至墓所,往还(阙)葬(阙)山移(阙)鼎(阙)夜(阙)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隋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亲被隋炀帝缢死,遂不仕隋。后被房玄龄荐入秦王府,授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随李世民讨王世充,力排众议,建议分兵围困洛阳,另外派兵狙击窦建德。最终王世充与窦建德同时被擒。后以平刘黑闼之功封汾阴县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卒。贞观七年(633年),追赠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后,陪葬昭陵。                                                                                                                                                                                                                                                    四、在唐大显才华 
    李世民随他父亲李渊以英武之姿,在统一隋末弥乱不堪的过程中,受到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薛收也积极地拥护和支持李世民。他深知李世民之举是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是顺乎民心的。他立志为唐朝的创建出力献策。                                                                                                 

   武德元年(618),薛收跟随李世民后,由于他博学多才,才华出众,所以很快便得到李世民的器重。李世民请示他父亲李渊(唐高祖皇帝),授薛收为秦府主薄,判陕东道大行召金部郎中。从此,薛收就登上了唐初兴建时期的政治舞台,有了用武之地,在唐朝创立过程中大显才华,为大唐作出了巨大贡献。                                   

    薛收对大唐的贡献,从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六年(623)给薛收说的一段话中可以作证。《旧唐书·薛收传》载: “太宗手召曰:‘览读所陈,实悟心瞻,今日成我,卿之力也。明珠兼乘,岂比来言,当以诚心,书何能尽。今赐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其中的“今日成我,卿之力也”,意思是指今天我之所以能够创建唐朝,统一中国,取得安定的局面,也有卿(指薛收)的一份力量。由此可见,薛收对唐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具体来说薛收对唐的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才高筹远,奠定大唐创业基。 

    武德元年(618) 薛收跟随李世民以他的博学多才赢得了器重,而这正是薛收以儒学思想影响李世民的有利条件。当时的历史背景,唐朝虽然宣告建立, 但隋末天下大乱局面尚未结束。 据《新唐书·高祖记》载:“十三年(613)…… 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起义者遍及全国。唐建立时,尚有四十一处的起义军各据其地,各自为政,甚至还有的雄心勃勃,起号称帝为王。就是在这种复杂而动乱不安的情况下,薛收施展了他出色的政治才能。曾建议李世民,要想统一中国,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光靠 "武力"征伐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强大的政治攻势,大力宣扬建立唐朝的政治主张,以感召各自为政的起义者归顺唐朝。但对不归顺者一定要用武力征伐。薛收的建议被李世民欣然采纳,所以更加重用薛收,把薛收称为相才。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李世民总是把起草章程、布告等方面的重要文书交给薛收去完成。《旧唐书·薛收传》载:“命收与世南并作《第一让表》,竟用收者。太宗(李世民)曾侍高祖(李渊)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就,不复停思。时人推其二《表》瞻速。”又载:“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可见李世民在征伐过程中所有征讨敌人或叛逆的檄文或对外公布的文告及对内行文的文书等重要文件,多数是薛收写的。薛收不仅在“檄书露布”中“言辞敏速”、“曾无点窜”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才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唐的政治思想和自己报国为民的宏图大略渗透在写作当中,通过文翰为大唐服务。
  (二)、良策善谋,夺取洛阳决战之胜 

    《旧唐书·薛收传》载:“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切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部,府库填秸,其兵皆是江南精锐,所患者在於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率总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於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今河南伊川、洛阳)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应战,慎勿出兵。大王亲率猛锐,先据成皋(今河南洛阳汜水镇)之险,训兵坐甲,以待其至。彼以疲弊之师,与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不过两句,两国之君(指两军之首),可面缚麾下。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也,卒擒建德。”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征伐王世充、窦建德的洛阳之战,是唐初统一战争的决定性大战。在诸将皆主张退兵的关键时刻,薛收力排众议,分析战略势态,指陈进退利害,提出围点打援,抢战成皋之险,以逸待劳,决战决胜的战略,对洛阳大战的胜利,作出战略上的决定。这是薛收对唐朝开国创业所建立的卓越功勋。曾受到高祖皇帝和太宗李世民的嘉奖晋升及褒赏。
    (三)中选入馆,开大唐文治之风。

    薛收跟随李世民在军旅和文咏方面的交往中,经常以“运无常宁,治穷则乱,教不终废,人存则阐,故曰天下有道,制作归为帝王(《全唐文》卷133)”;“今乃天下之治,圣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乱,圣人斯在下矣!圣人达而赏罚行,圣人穷而褒贬作。皇极所以复建而斯文不丧也(《文中子·中说》)”。等用人指导思想影响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在征伐寇乱,废除暴政,统一中国,使人民能安居生活后,特别重视文化教育。首先修建了文学馆,选召社会上和朝里作官的文学之士,专门研究经典文籍,讨论国家大事。当时,薛收、房玄令、杜如晦、于志宁、薛元敬、虞世男、诸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功、颜相时、苏世长、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苏勋共十八人中选,成为文学馆学士。十八学士分为三班更日轮值,供给珍膳,恩礼优厚。薛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在完成本职之外,每隔三天要到文学馆研修文籍。李世民朝谒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众学士讨论文籍,广泛征求政见。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的“十八学士登瀛州”。这对唐朝的兴建起到了参谋作用。“十八学士”日后也大多成为辅政重臣。
   (四)、赤忱敢言,启贞观谏议先河。

    薛收对李世民不仅能出谋献策,而且敢于直言进谏。《旧唐书·薛收传》载:“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且叹炀帝殚人力以事奢侈,收进曰:‘峻宇雕(shui谁)墙,殷辛以灭;土阶茅茨,唐尧以昌。始皇赠阿房之饰,汉后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后主曾不能察,以万乘之军,困一夫之手,使土崩瓦解,取讥后代,以奢虐所致也。’”薛收引用历代皇帝兴衰之事,多所陈说,直言进谏,李世民听后很受感动,并悦其对。又《旧唐书·薛收传》载:“又上书谏王止猎,太宗手召曰:‘览读所陈,实悟心瞻……’。”李世民耽于数猎,薛收直言进谏,李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对收还特加酬谢。薛收敢于进谏的精神,为李世民以后的贞观之治“言者无罪,闻者以戒”;“臣敢于谏,尤其君能从谏”从谏如流的品格及良好政治风气,奠定下最初的基础,所以说薛收的直言进谏启贞观谏议先河。                                                       

   (五)、英年早逝,人主悲悼 

    武德七年(624),薛收积劳成疾,卧床不起,数日即逝,终年三十三岁。薛收跟随李世民闯江山,从武德元年至七年(618-624),整整六年。六年之间,薛收与李世民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心心相印,相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薛收得病后,李当即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又亲临以衣袂抚收,在谈论薛收生平时,李世民激然流涕。收病故,李亲自临哭,哀恸左右。与收从父兄子元敬书曰:“吾与卿叔共事,或军旅多务,或文咏从容,何尝不驱弛经略,款曲襟抱。此虽疾苦,日冀痊除。何期一朝,忽成千古!追寻痛惋,弥用伤怀。且闻其儿子幼小,家徒壁立,未知何处安置?宜加安抚,以慰吾怀。”李又遣使吊祭,赠帛三百段。以后,遍图学士等形像,李世民叹曰:“薛收遂成故人,恨不早图其像。”李世民登基当皇帝后,曾给房玄令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李世民又常常梦见薛收如生平,又敕有司特赐其家粟帛。                              

  贞观七年(633),唐太宗为怀念薛收,赠收以定州刺史。
  唐永徽六年(655年)再赠太常卿,陪葬昭陵。(昭陵为唐太宗的陵墓,位于今陕西醴泉县东北二十二公里半的九峻山,在西安市西北七十公里处)                                                        
      薛收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