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2020-10-14 08:32:25)《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研究》结题报告
宝塔区第五中学课题组
【结题报告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以新课程为导向,把如何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德育实效为目的,以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利用红色教育资源为研究对象,实际的解决本校师生德育教育遇到的实际的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组织活动、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开展研究,探索出一些适合我校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方法,通过宝塔魂育新人,国庆红歌比赛等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的界定
《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内容是红色教育资源与学校德育的结合,研究的对象是教师与中学生。研究时要根据师生的特点,根据德育工作的活动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1.通过对我校师生红色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研究,了解学生对红色教育方面的认识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困惑。
2.征求学生及教师对红色教育的一些建议和意见,针对现实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以学校为阵地,探索一套新的适应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
3.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红色资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通过社团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使广大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受强烈的精神震撼,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为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契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
1.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师生对红色教育资源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红色教育资源的兴趣,教师参观延安宝塔,抒写圣地精神,培养红色革命情怀。学生红歌比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从而达到对学校德育实效的提升。
2.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即在利用红色教育资源过程中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策略。
3. 通过实验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一)积极做好课题准备工作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2018年4月,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认真学习并领会课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各成员确定了各自的研究重点。并于2019年6月组织了问卷调查工作,着手整理了红色教育资源的内容,初步制订研究策略,创建了课题网站。为课题开题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制定了课题学期研究计划,并着手进行课题揭题准备工作。事先,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主要成员会议,作了精心布置和准备,研讨了开题报告。为课题揭题活动的顺利进行拉开了课题研究的序幕。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就学生对学校红色教育资源利用等活动的认识看法,以及师生通过宝塔魂育新人活动,歌名歌曲传唱,四八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微电影的拍摄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红色教育资源逐渐深入接触和吸收。综上分析,为了提升师生德育实效,实实在在开展了系列红色教育主题活动,达到我们预期目标。
2.以指导《宝塔魂育新人》校本教材为抓手,努力搭建课题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
从第一次调查数据可见,学生对延安精神知道的不是很多, 认为发扬延安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占大多数,延安精神具体指什么上,概念不是很明确。对于学校所开展的“红色基因伴我行,迈步走向新时代”征文活动还没有落到实处,部分班级并没有开展此项活动,学校举行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能有收获,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红色资源是一笔精神财富,能极大地提升德育实效,延安的宝塔山、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西北局旧址、四八烈士陵园、杨家岭旧居、西北局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旧址等地方,都是红色资源,都可以应用于德育实践活动中。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延安精神的历史价值,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但是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学生,却对延安精神了解的不是很透彻,学校也未能很好的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搞一些既能教育学生,又能学习延安精神,还能利用红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教育活动。
究其原因,学校很重视,但具体实施过程没有深入学生活动,有一些过程化和肤浅,没有很好地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集体观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宗旨和性质决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目标是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拓展教育渠道,解决以往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主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还能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乡土性,现实性,实用性特点。在教育形式上能实现多样化、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新空间。
3.通过对我校师生红色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研究,了解学生对红色教育方面的认识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困惑。
4.征求学生及教师对红色教育的一些建议和意见,针对现实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以学校为阵地,探索一套新的适应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
5.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红色资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6.通过社团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使广大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受强烈的精神震撼,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为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契机。
四、改进方法和思路
1.建立一个红色教育资源专题学习网站
创设一种富有红色文化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延安精神学习积累的主题系列活动,准确把握学校教育的特点,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德育提升提供资源和帮助。
(1)加强教师对红色教育资源的学习与认识。提高教师对红色资源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做好读书笔记。
(2)为了确保红色资源与德育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实验组长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作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组织检查了解组织活动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实验组成员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3.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革命圣地的热爱。举行“众说宝塔”, “红色基因伴我行”征文比赛,让更多教师与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为课题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索契机。
五、研究成效
(一)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激发了学生革命圣地红色资源的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红歌比赛,拍摄微电影,参观王家坪纪念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课余之际喜欢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自己主动参家学校社团活动,闹秧歌,打腰鼓,剪纸,唱民歌,学革命歌曲,学对联等,甚至争着要求上台介绍、带领班级同学学习各种活动,对红色教育资源的喜爱程度和诵读数量大大提高,形成了热爱生活的良好氛围。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与学习空间
红色教育是给孩子的很好的德育课,德育阵地搭台,让学生跳出了单纯学习文化课的境界,拓宽学习空间,渗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通过收集资料,学生知道的“红色的故事”、“革命轶事”多了;学生知道、了解的战斗英雄多了;学生会唱的革命歌曲也多了。学生经常会在课间有意无意地歌唱,并引以为豪。在歌咏比赛中,我们的师生都积极参与,教师参加班级领颂领唱与指挥。课堂学习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更多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在观察、实践中,捕捉到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经验。
3.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红色教育学习开始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在大量信息面前,学生初步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根据学习的要求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有的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擅长用唱歌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这样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每个学生也都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1.转变了教师的指导观念
在红色教育学习的指导过程中,教师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活动过程中的需要,从德育要发展学生能力、人格、个性这一战略高度出发,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德育态度作为最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实践促进者”的角色,努力营造最佳的活动氛围,引领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真正经历德育形成的过程。并尽量用肯定的方式,激励性的语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仅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和自信感,而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进入更深的思维状态,更投入的学习境界。树立在德育活动中以“立德树人”的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积极提升德育实践能力。
有了红色教育资源,老师们学会了把它运用到德育实践中,学校组织了宝塔魂育新人活动,参观宝塔,畅谈宝塔精神,领会延安精神在中国历史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它的人文精神价值,并把这些价值发挥到学生当中,让他们也理解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精神,学会珍惜生活,节约粮食,爱惜生命,敬仰英雄等精神。老师们也有了教育学生的资料,并发挥到最大教育价值。
3.提高了教师的精神境界
时代在与时俱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牢记党的教导,红色资源是我们永远铭记并继承发扬的国家精神瑰宝,对我们教室俩说更需要这份价值观与精神支柱,其实也未尝不是一种信仰,只有教师有信仰,学生才能有信仰,因此这次课题研究意义非凡。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对学生参与红色资源的利用的态度、情感、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学生潜在的参与学习欲望比较强烈,渴望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然而红色资源有些革命精神离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很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有些学生甚至走进了程式化学习的怪圈。因此,我们认为以后应该在这三方面努力:
1.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种更轻松和谐的评价氛围。
2.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红色精神的领会水平,自己对德育实践活动要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3.发挥优等学生的示范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校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圣地延安红色这一宝贵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直观化、立体化、长效化的传统美德教育, 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育,从行动上付诸实际。学校将继承弘扬延安精神,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让孩子们在革命圣地茁壮成长,做好圣地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