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用红色资源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2019-06-19 11:35:37)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利用红色资源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拥抱宝塔

宝塔区第五中学课题组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是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在阔别延安11年重返革命圣地时写下的不朽名篇《回延安》中的著名诗句。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如今登上高大巍峨的宝塔山,让我的感受越发深刻,犹如心中装进了一盏明亮的灯塔。一道道光环的萦绕,我充满无限的喜悦!

      当下有这样的说法:“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我认为,这不无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宝塔山像吸铁石,以她那强劲的磁力线,将无数有缘人吸到自己的身旁。因为延安精神,弥足珍贵,源远流长,是我们党创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在古代,宝塔山,古称为丰林山,在宋代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称为宝塔山。明代延安知府顾延青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此诗让我们更加对宝塔山的秀丽的景色所折服。

      然而, 1936年2月7日,毛主席前往黄河西岸视察时,天上下起鹅毛大雪,放眼天地间时一片辽阔雄浑的北国风光的雪景。在心情无比激动的心境下,借着昏暗的油灯写出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1937年1月,主席进驻延安,在延安生活了十个春秋。从而,延安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成为了中华民族前进的灯塔。延安时期是主席思想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写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和哲学论文《实践论》和《矛盾论》等文章。在1948年3月23日解放军东渡黄河,主席才离开延安。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宝塔山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时过境迁,峰回路转。宝塔山精神却不曾改变,它随历史的长河延续至今。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成为我国红色革命圣地。当今我们一直强调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作为一名初中老师,我们更加应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己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祖国培养出栋梁之才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不管是延安精神还是中国精神,它都是我们新时代的见证,也是我国成为一个富强和谐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重要的象征。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频繁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山,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中央在延安10年的光荣岁月。巍巍宝塔在岁月的洗礼下更加的巍峨,滚滚延河水在岁月的洗礼下更加的绵绵流长。

宝塔山不仅是红色延安的象征,更是见证了中国这些年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起明灯的象征,更是我们学习红色延安精神的重要章程。

      红色传统宝塔文化的火焰的传递,在这伟大的变革时代,那些血与火的历史随着时间的车轮已远去,但宝塔文化传承带给我们延安人铮铮铁骨却在骨子里、血液里涌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祖国的期望,我们更应用红色的激情拥抱我们的新时代、拥抱热爱的教育事业、回报延安,回报祖国,让宝塔文化的红色旗帜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高高飘扬、熠熠生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