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说》教学设计

(2015-12-13 22:19:34)
标签:

文言文

教学

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芜湖市清水中学       卫莉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韩愈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篇托物寓意的说理散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寓意深远,文气矫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年半的学习和训练,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而且本文语言通俗易懂,课下注释详细,借助工具书不难理解文章大意,但对作者经历的生活背景及其思想理解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读中感,在读中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争取当堂成诵。

②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详见“教学策略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强化朗读训练,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2.难点: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深刻寓意,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主要采用“点拨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开展“自学·积累”、“思考·讨论”和“运用·创新”等训练,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首先,抓住本课多用排比和反问,篇幅短而可读性强,琅琅上口,易于成诵的特点,点拨文言文朗读法,从语音、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仔细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领会作者感情,培养文言语感。

其次,辅以“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如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疑难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而后提交全班讨论,教师在重点和难点处进行点拨。通过合作和点拨,分析探索问题,分享学习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故事导入

七下我们曾学过布封的《马》,大家还记得布封在文中是怎么评价马的吗?——“在所有的动物中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马的故事和传说,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设计意图

运用点拨教学法中“引路入境”的方法,复习导入,并播放动画视频,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有个感性认识。

 

 (二)作者简介,本文题解

1、韩愈(768~824),字  退之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唐  代文学家,   散文  (文体)尤其著名,作品都收在《  昌黎先生集 》里。他与 柳宗元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为“ 韩柳 ”,是“  唐宋八大家 ”之首,苏轼赞誉他为“  文起八代之衰   ”。

 

2、回忆一下,我们我们以前学过这种文体吗?(八上《爱莲说》)

“说”是古代一种   议论性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与现代的  杂文(文体)近似。本文选自《杂说》的第四篇(其他三篇是《龙说》《医说》《崔山君说》)。“马说”即是谈马、论马

 

【设计意图】

以填空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点拨学生了解和积累作者和文体的相关文学常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法点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同时朗读的水平也建立在对课文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本文篇幅短小,文字简单,注释丰富,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在课前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最重要的还是朗读成诵,在读中想,从读中悟,不但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1、齐读一遍。要求: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好感情。

2、听读一遍。教师在字音、节奏、感情等方面加以纠正和指导,着重点拨:

(1)文中5个“食”的读音和用法,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其他重点文言词汇。

(2)结合文中5个“也”等虚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拨指导: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本文中有5个“也”,作用微妙,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思想感情。

第一个:无限痛惜

第二个:愤怒谴责

第三个:深刻嘲讽

第四个:停顿省略

第五个:提顿下文

3、男女生朗读比赛:男、女生各推选一位代表,配合音乐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全班按照点拨要求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面对本文的重点环节,教师“搭桥铺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从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给予学法点拨,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结合作者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似乎通篇都在写千里马的遭遇,难道仅仅只是说马吗?如果不是,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奴隶人)”各喻指什么?

2.谈谈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寄托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

(公元795-800年)

(27岁)初登仕途

很不得志,郁郁不乐

贞元19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14年

(公元819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学生代表回答基础上进行点拨:

1.千里马——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的人才

   伯  乐——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之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设计意图】

运用“激疑促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背景,深入思考,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并通过合作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设置两个话题,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话题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有哪些?或者说学习了这篇文章,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话题2:你觉得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才能成为茫茫人海中闪闪发亮的金子?

 

推荐阅读——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20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勤奋好学

融会贯通

专注于创新

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专才

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IQ

IQ + EQ + SQ

个人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

选择热门的工作

从事热爱的工作

纪律、谨慎

积极、乐观

 

设计意图】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摒弃“读死书,死读书”的观念,运用“再造想像”,引导学生联

系实际,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六)课堂小结,寄语鼓励

本文采取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可悲可叹。

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是一匹蓄势待发的千里马,都是未来祖国建设所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通过努力和追求,他日一定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成就一番事业。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机会只会光临有准备的头脑,没有真才实学,即使伯乐降临,也不会相中你。所以,趁着青春年少好韶光,大家要珍惜时间,耐得住寒窗之苦,努力磨练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设计意图】

小结全文,正面引导学生,勉励学生,实现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仿写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

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并且通过“举隅推导”法,引导学生对本课难点实行从理论型向实践性的转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无限痛惜

 

马说    食马者无知——————→愤怒谴责        托物寓意

                                        

            真不知马也——————→辛辣嘲讽

设计意图】

运用“纲要信号”的点拨方法,兼顾直观性原则,体现文章主要脉络,帮助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和掌握文章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