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2015-12-13 22:19:34)
标签:
文言文教学设计 |
分类: 教学设计 |
《马说》教学设计
芜湖市清水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韩愈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篇托物寓意的说理散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寓意深远,文气矫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年半的学习和训练,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而且本文语言通俗易懂,课下注释详细,借助工具书不难理解文章大意,但对作者经历的生活背景及其思想理解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读中感,在读中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争取当堂成诵。
②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详见“教学策略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强化朗读训练,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2.难点: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深刻寓意,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主要采用“点拨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开展“自学·积累”、“思考·讨论”和“运用·创新”等训练,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首先,抓住本课多用排比和反问,篇幅短而可读性强,琅琅上口,易于成诵的特点,点拨文言文朗读法,从语音、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仔细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领会作者感情,培养文言语感。
其次,辅以“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如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疑难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而后提交全班讨论,教师在重点和难点处进行点拨。通过合作和点拨,分析探索问题,分享学习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故事导入
七下我们曾学过布封的《马》,大家还记得布封在文中是怎么评价马的吗?——“在所有的动物中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马的故事和传说,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设计意图】 运用点拨教学法中“引路入境”的方法,复习导入,并播放动画视频,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有个感性认识。 |
1、韩愈(768~824),字
2、回忆一下,我们我们以前学过这种文体吗?(八上《爱莲说》)
“说”是古代一种
【设计意图】 以填空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点拨学生了解和积累作者和文体的相关文学常识。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法点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同时朗读的水平也建立在对课文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本文篇幅短小,文字简单,注释丰富,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在课前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最重要的还是朗读成诵,在读中想,从读中悟,不但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1、齐读一遍。要求: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好感情。
2、听读一遍。教师在字音、节奏、感情等方面加以纠正和指导,着重点拨:
(1)文中5个“食”的读音和用法,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其他重点文言词汇。
(2)结合文中5个“也”等虚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拨指导: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本文中有5个“也”,作用微妙,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思想感情。
第一个:无限痛惜
第二个:愤怒谴责
第三个:深刻嘲讽
第四个:停顿省略
第五个:提顿下文
3、男女生朗读比赛:男、女生各推选一位代表,配合音乐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全班按照点拨要求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面对本文的重点环节,教师“搭桥铺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从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给予学法点拨,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结合作者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似乎通篇都在写千里马的遭遇,难道仅仅只是说马吗?如果不是,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奴隶人)”各喻指什么?
2.谈谈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寄托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时间 |
原因 |
结局 |
贞元11—16年 (公元795-800年) |
(27岁)初登仕途 |
很不得志,郁郁不乐 |
贞元19年 |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
被贬为阳山令 |
元和14年 (公元819年) |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 |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在学生代表回答基础上进行点拨:
1.千里马——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的人才
2.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设计意图】 运用“激疑促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背景,深入思考,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并通过合作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
(五)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设置两个话题,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话题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有哪些?或者说学习了这篇文章,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话题2:你觉得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才能成为茫茫人海中闪闪发亮的金子?
推荐阅读——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20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
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
勤奋好学 |
融会贯通 |
专注于创新 |
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
专才 |
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
IQ |
IQ + EQ + SQ |
个人能力 |
沟通与合作能力 |
选择热门的工作 |
从事热爱的工作 |
纪律、谨慎 |
积极、乐观 |
【设计意图】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摒弃“读死书,死读书”的观念,运用“再造想像”,引导学生联 系实际,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
(六)课堂小结,寄语鼓励
本文采取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可悲可叹。
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是一匹蓄势待发的千里马,都是未来祖国建设所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通过努力和追求,他日一定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成就一番事业。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机会只会光临有准备的头脑,没有真才实学,即使伯乐降临,也不会相中你。所以,趁着青春年少好韶光,大家要珍惜时间,耐得住寒窗之苦,努力磨练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设计意图】 小结全文,正面引导学生,勉励学生,实现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仿写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 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并且通过“举隅推导”法,引导学生对本课难点实行从理论型向实践性的转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
(八)板书设计:
马说
【设计意图】 运用“纲要信号”的点拨方法,兼顾直观性原则,体现文章主要脉络,帮助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和掌握文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