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9-10-18 09:16:30)
标签:
教育文化陪伴着我 |
分类: 名师专家实录 |
2014年,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这是“核心素养”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自此,“核心素养”概念体系成为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方向,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的指南,学校日常教学实施的准绳,各级各类教学评价的核心。
自《意见》发布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近年来,从理念到行动,都有了一定的推进,目前正进入学科课标与课程教学层面。
一、何谓语文核心素养
它实在算得上是个抽象宏大的概念,具体到语文学科中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什么呢?语文课程研制专家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层面提出四个要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提取,与过去“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能力八分法、“听说读写思”语文能力五分法最大的区别是由切割式向整体式转变,由知识与技能向能力与品格的融合转变。这四个层面具体阐释如下:
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二、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积累与运用”
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最基础的关键能力,语言运用的前提是积累,语言的积累要建构个体言语经验。因此,语言的“积累、建构与运用”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专家组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有如下五条要求:(1)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2)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3)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4)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5)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2.思维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言是外在的存在,其背后是思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直接反映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表与里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层次要素。
专家组对学生“思维”素养有如下五条要求:(1)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2)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3)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4)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5)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3.审美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鉴赏与创造”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和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在语言、思维基础之上的第三个语文核心素养要素。
专家组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如下三条要求:(1)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2)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3)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4.文化层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在“传承与理解”
以上三个语文核心素养要素更多着眼于“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态度,即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语文教育希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专家组对学生“文化”素养有如下三条要求:(1)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2)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3)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语文核心素养是能力到品格的逐级递增,既有独特性又有交融性,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也是基础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
三、如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应当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把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呢?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实践。
这里仅举我个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一个例子,尝试通过创新作业设计的途径来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如这份作业设计,共分四个板块:抄写、阅读、朗读、写作(“凝视”),另外强调卷面书写的重要性。这些板块中,“抄写”通过积累,落实的是语言层面的积累;“阅读”则一方面强化积累,另一方面与“写作”(“凝视”)共同担负思维层面的发展与提升的重任;“朗读”则主要承载审美层面的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美的声音、美的朗读,完成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内化。至于文化层面的“传承与理解”,如上文所言,并非主要着眼于“关键能力”,而是一种语文学科的“必备品格”和“文化态度”,相信通过持之以恒地积累、训练,一定能够“润物无声”地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心灵中。
当然,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以上只是笔者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尝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