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以学生为中心

(2018-04-09 16:37:34)
分类: 名师专家实录

陈建林

2016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师大发布,自此,核心素养教育正式走进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它的意义在于可以使教育摆脱“减负”的困境;可以超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可以引领中、高考的改革,同时也让教育回归了“育人”功能。

如何将核心素养从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实践,改进教育评价为方式,通过各种策略和途径,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培育学生素养。

一、努力完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素养

1、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将继续按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依托、结合实际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实施,为国家课程提供更加广阔的支撑平台。各年级根据年级特点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全面贯彻国家课程的规范要求,积极开展教科研和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高国家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提高全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积极落实地方特色课程。

“森林课堂”课程是包河区教体局自主开发并全面开展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森林课堂》教材初中版共有8个部分,具体包括包河公园、滨湖湿地、南淝河、合肥港、斛兵塘、龙虾街、滨湖新区、大圩镇。

我们的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老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带领学生走入“没有围墙的教室”,让学生亲手验一验巢湖水质,测一测湿地公园氧气含量,写出心得体会、分析报告。通过户外森林课堂,老师以自然教育的方式鼓励学生亲近森林,认识森林,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保护意识。

3、创新发展校本特色课程

1)依托“长江水学校”项目,坚持以“水”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师生在走进“长江水学校”的课程活动中,改观了对自然的认知,加深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这些是学生在教室里难以得到的教育收获。

2我校以《国学》和《科学篇》、《文化篇》、《成长篇》等两部系列校本教材为依托,以校刊《方正教育》为引领,有效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同时,学校设立了30余个精品特色课程,分为科普类、体育类、艺术类、学科类、综合类等5大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程需求,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3)鼓励学科组开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校本教材

教师可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内容。学科组开发校本教材时,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核心素养的18个要点,重点融合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点,实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典型性培养。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都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校本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将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智慧课堂

1、构建并打造校本特色方圆课堂。

在“方正通达”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学校方圆课堂务本求实、简洁实效、知类通达、活学活用。“方圆课堂”之“方”在于有规律、讲规范,教学有法;“方圆课堂”之“圆”在于适合学生,为了学生,教无定法,以发展学生素养为中心。“155X课堂教学模式”是方圆课堂呈现的重要形式。

155X课堂教学模式”包含两条主线,即“教师为课堂教学主导”和“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教师的点拨讲解是课堂智慧、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主导的核心目标是构建学习型课堂,还时间给学生,以形成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拓宽校本课程教学,继续创新46中特色课堂

课堂教学顺应自然、尊重差异、强化基础、发展特长,注重教育方式选择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应,与学生的个性需求相适合,创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校本特色课堂。学校校本特色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载体和学习机会,我们可以继续践行并完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1、教师要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而学科素养则是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跨学科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核心素养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态度、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的素养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核心素养能否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要点中包含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国际视野等要素,就要求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

3、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

1注重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

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传授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教学中需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2) 教知识转向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全部。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然而,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弱化了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 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3)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学校“155X课堂教学模式”包含有两条主线,即“教师为课堂教学主导”和“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转向。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四、教师要努力实施多元评价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项目多,且内容丰富,相互之间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关系,它们或因某一标准而成为同类,或因另一标准而分属不同类型。

现实条件下,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很多教育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考试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占主导地位。这不仅无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阻碍着学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学生在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学生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进程和轨迹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化特征。

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时代的飞速变化必然推动着教育的跟进发展。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思考:核心素养教育,我们准备好了么?其包含的三个维度,六大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所蕴含的深意我们足够了解吗?核心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思路和策略何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全面、有效实施核心素养教育,需要我们教育主管部门从课程设计上进行融合,需要我们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进行有效的实践和探索,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提高认识,加强学科融合的探究,找准新的切入点,创新方法,勇于实践。只有在几个方面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