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2017-07-27 09:23:37)江苏省海门市余东小学 蒋美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一系列的“现代文明病”也随之产生,而且在低年龄龄阶段发展的趋势也愈加明显。然而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由于平常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自主意识的缺乏、营养过剩的现象,导致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一步步的下降,也造成了一些青少年肥胖等不良的疾病。而为了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本文将对如何是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制度他律,奠定良好基础
作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和基础,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行为相对比较散漫,要使其改正或者养成一定的习惯,则需要学校的老师或者各种规章制度来进行管制和约束。在小学初期,由于学生的锻炼意识不强,则需要老师及学校强制性的规定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但是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体育锻炼是被动的,只有依靠外加的约束上才能使各种体育运动顺利的完成。
二、环境润育,提供优质养分
环境的润育在使学生由被动地锻炼转换为自发的行为再到真正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外界环境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向人去传授知识的影响。那么,对于小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来说,周围环境中体育氛围和进行体育锻炼的条件的影响十分的大。而环境可以分为学校、社会和家庭环境。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关键为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设施的配置以及周围同学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从社会环境的方面来看,城市的体育设施的完备性、城市经济发展状态以及传统的体育文化等都对体育运动有着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则主要是家人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所居住环境周围体育设备的完善程度。
这些环境的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周围环境中体育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可以在无形中感染着学生们,使他们产生运动的热情,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心智还不太成熟,他们会产生模仿和从众的心理,这样如果绝大多数的同学有运动的习惯或趋势,那么另外的学生便会效仿,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良好的运动氛围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他可以让小学生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三、主体自律,决定习惯养成
有人说,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而不是强迫。唤醒是唤醒学生的觉悟,唤醒学生的内在意识。而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真正的需要,在自己的意识中主动去发掘、去寻找。自律的解释是自我管制和自我约束,是指不受其他事物或者外界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自己本身乐意去接受的行为。而体育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整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虽然学校、家长的约束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起着巨大的助推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有限制的,它只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发挥它的作用,而难以使小学生真正的有主动去锻炼的意识产生。因此,要是在外界的约束下才能产生的行为转换成在自我意识的驱动下所产生的行为,还需要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强大信念。
主体自律是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他律只是让学生养成自律的习惯,让体育锻炼这种行为变为自发性运动的必经方式。不论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家庭环境如何影响他们,他们最终是否能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还是取决与他们自身是否接受和乐于实施。因此,自律的养成离不开主体体育锻炼的意识、个人意志力和体育锻炼的态度作为支撑。这些方面,不仅影响着能否把他律变成自律,还影响着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是否能够养成。
总之,人的习惯在一生中无处不在,而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在小学生当中出现的一些疾病已经引起的大家的广泛关注,因此体育锻炼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有调查显示,小学阶段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利于培养坚韧的毅力,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产生更多的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作者:蒋美
发表时间:201612
刊物名称:名师之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