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 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2018-01-16 20:27:42)分类: 公开课与讲座 |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杠杆的图示,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接着通过工人撬石头的实物图和示意图,让学生明确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然后简介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对杠杆的巧妙应用,最后在让学生尝试自己分类方法对各种杠杆进行分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注重科学探究、从物理走向社会等基本理念。
教材处理:本节课安排了两个课时,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后,加入两个探究活动,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即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巩固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
【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章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今天我们要介绍他的另一贡献,发明了一种便利的工具——杠杆。今天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杠杆的身影。(播放视频)
请学生使用工具打开汽水瓶盖、打开核桃。
二、传授新课
杠杆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例题展示如何画力臂,并强调力臂的画法:
1、找支点;
2、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3、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学生完成学案上练习,将学生答案投影在大屏幕上,师生共同评价。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明显错误的猜想,如:
①F1+L1=F2+L2
实验次数 |
F1/N |
L1/m |
F2/N |
L2/m |
1 |
|
|
|
|
2 |
|
|
|
|
3 |
|
|
|
|
活动三:
问题:如图所示,此时已平衡的杠杆两端各减少一个钩码,杠杆能否平衡,为什么?
左边 |
右边 |
||||
动力F1/N |
动力臂l1/m |
|
阻力F2/N |
阻力臂l2/m |
|
|
|
|
|
|
|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分析杠杆能否平衡。
活动四:
有同学认为:杠杆平衡时,动力F1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点距离s1的乘积等于阻力F2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s2乘积,是否正确?
左边 |
右边 |
||||
动力F1/N |
距离s1/m |
|
阻力F2/N |
距离s2/m |
|
|
|
|
|
|
|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杠杆平衡时,动力F1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点距离s1的乘积不一定等于阻力F2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s2乘积。
杠杆的应用: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这种杠杆动力与阻力大小相等就能使杠杆平衡了。这种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五个要素: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3、杠杆的应用:
(详情见ppt展示)
【教学反思】
2017年鸠江区物理公开课 |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姓
朱
单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