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观摩学习的心得体会

分类: 教学感悟与论文 |
从教学课例观摩中浅思高效课堂
——课堂案例观摩学习之心得体会
作 者:王 明 军
(单位:芜湖市马渡学校
从教约有十载,切身的教学经历,让我意识到:再好的教学手法一成不变地执行下去也会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因此,为实践课堂高效,道路之一便是我们得不断地去探索新的教学、认知方式。
一、探索“新路”——微课教学让课堂更高效
近两年,我市的物理课堂教学倾向性地探究着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微课教学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手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差别明显,它让学习过程不再拘泥于课堂。让课标中的“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实践” 实现了本土化、接地气。
在市级教学观摩课上,市二十九中的盛东老师,利用翻转课堂教学上了一课《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应用》。他使用预先制好的微课资源,让学生课前在家中自学凸透镜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观看透镜成像的实验视频,了解其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再完成相应的预制作业。教师也是在课前批改作业,了解学情。而在课堂之上,同学们只是围绕疑难的解答、讨论乃至实验验证,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提升性问题进行思考、回答与反馈。
虽然老师们对于新兴教法有些心有余悸,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整节课上,学生们讨论活跃、参与积极,而且讨论交流的内容也是极富深度。有一组学生反馈的讨论内容是:通过比较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发现:所有倒立的像都是实像、正立的像都是虚像。虽然这个结论是片面的,但他们是结合了已学的成像规律,归纳了在初中阶段,还没有实例与他们的结论相矛盾的主观规律。盛老师并没有解说结论所存在的问题,而是对于他们的大胆猜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般深刻的思考,若是发生我的课堂之上,相信,我也会规避质疑、表彰为上。因为随着知识的积累,结论自会真相大白。还有一组同学反馈的内容是:提升性作业中,关于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像距的关系式:
的两种证明方案。当学生代表说完第二种数学证明方案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更是得到听课老师们的称赞、首肯。
从始至终,整个课堂教学都洋溢着轻松、欢快、和谐和崇尚科学的气氛。课堂中知识的探究性强,内容深入,教学效果明显。此法一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教学视频被上传于市教科所网站后,点击率也是居高不下。堪称为《透镜成像》的一节高效课。
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教学为知识的传递铺设了一条阳光大道[3],更有甚之称微课让人“秒懂” [4]。可见,它为高效课堂拓宽了视眼、开辟了新径。这也正是我们的教育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教学新法的原因,而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没有活力了。
二、专研“旧道”——传统课堂亦能实现高效
在另一节市级概念课-------《怎样认识力》的教学观摩上,市天民中学的桂小琴老师,她没有使用任何形式的微课或其他新兴教法,而只是用到了几个简单的教具。典型的传统教法,她却上了一节近乎完美的高效课例。
桂老师首先通过课件的展示清晰地比较、阐述了力的定义;再利用橡皮筋、乒乓球以及小车等实验器材,引导同学们自主设计与合作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力是如何让物体发生形变以及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她通过手握拳,指关节敲击桌面(设计巧妙:感受明显,力度,噪音和课堂影响小)等身边力学实例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乃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真实存在。整个教学过程清新、脱俗。知识、概念的阐述深入浅出,再加上明确、得当的题设,简单而富有探究性的实验。她将教学概念课中的《力》——这块“硬骨头”绘声绘色地描绘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最后,教师在做总结之时,竟能够将课堂板书穿连成了一个大大的“力”字,让这节课在高潮之处完美收官。可以说这个“力”字,它不仅写在了黑板上,更是刻在了学生的心田之上。
课后,学生在谈及课堂感受之时,一位同学说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恰好验证了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还有一位同学说:我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仅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不是什么其他的作用。甚至还有一位同学说:“这节课影响最深的就是老师您了(因为是借班上课的外校老师),您的笑容好美啊......”课后评课时,老师们还提到她的微笑教学,这一点着实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见,桂老师的课以及她本人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力”也随之进入学生的物理世界。当之无愧地,它成为《认识力》的一节高效课。她的课堂视频也同样在网上被大量关注,还在我市物理教师QQ群上获得众老师们的诸多好评和点赞。
这样看来,传统的教学课堂也有流光溢彩的“春天”。通过两节课例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课堂高效的实质不在于教学方式的“新”与“旧”,而是在于教学方式的选用能合宜、巧妙。当然,我们对于课堂中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应如此。
三、高效课堂——在于教法得当,而非教法本身
关于“使用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教学,在市级观摩课或是公开课上,不只盛东老师一人演上过,但究其课堂效果而言,着实参差不齐。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听到周围老师们谈及:目前的农村学校对“微课之翻转课堂”实施起来实有诸多不便。比如:计算机硬件的家庭配备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短缺的微课制作的技能培训,也是尚存且亟待解决的另一现状。这样看来,目前广泛研究和推崇的教学方式,也并非适用所有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虽存在诸多诟病,但运用得当,教学之开展亦能事半功倍。
但对于课堂整体,其推进的若能行云流水、精彩分层,我们不只需要选取合宜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也依然举足轻重。选择若能合宜、巧妙,则可以使得教学、规律认知过程的推进能恰如其分、得当合宜,课堂自然趋于高效。
在物理教学中不乏诸多概念课的教学,如物体的内能、质量、温度、新能源等等。试想,我们对新能源教学中所涉及的风能、潮汐、核能,又如何进行实验探究法教学呢?当然,要发现其间奥妙,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文本阅读和图片、媒体的观察以及教师的讲解达到认知和了解。
我校盛扬飞老师曾在三汊河中学借班上了《5.1 质量》这节课,甚至于实验器材都没有用,只利用到了课件和自制的简单教具,但他巧妙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上了一节听课教师都连声叫赞、堪称典范的概念课。课堂上运用哆啦A梦小魔术的引入,清晰的质量与“质量”(质量好坏)的对比讲解过程,乃至对水结冰体积变大的实验的视频演示实验。这些教学过程,至今还在我的脑海翩翩浮现,仿佛余音绕梁。
有这两个课例,我们不难看出:如教师讲解、文本阅读、演示实验(视频)等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若能巧用,知识传递自会水到渠成,课堂也自会趋于高效。
认识伏安法测电阻之后,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问题:伏安法测电阻电流表的内、外接法所测电阻是偏大还是偏小。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往往不易理解或一知半解,即便反复遇到,也是出错不断。针对这一问题,我曾为此内容专门开设了两节专题探究课,分组完成。课上,学生在争得面红耳赤的同时,结论更是喜人。有一组结论是:内接法电压表测量值比真实值大,电流表是真实值,而外接界法则是电流表测量值比真实值大,电压表值真实,由R=U/I,所以内接法偏大、外接法偏小。另一组结论是:实质上内接法实测的是电阻和电流表的内阻串联之后的总电阻,而外接法则实测的是电阻和电压表并联时的总电阻,因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变大、并联时的总电阻变小,所以内接法偏大、外接法偏小。认识各有千秋,一组结论简洁,一组剖析深入。听完后,学生发现与本组不一样的认识,自然就会比较起来,自主探究自然性地演变为合作探究,收效不言而喻。学生若从根源处认识原由和究竟,知识大厦自然屹立不倒。在后期能力检测时,同学们很好会在此问题上犯错。
细想此例,我发现探究性实验对于知识的高效传递有时无可替代。回想教学历程,此类实例不胜枚举。这些实例都在说明:方法的巧用比方法本身更为重要。
可见,教法固然重要,但合宜的使用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期望我们的教育同仁们在追寻新兴教法之时,适当的放慢步伐,翻翻那些曾经研用过的教学方式、方法,因为它们都是“宝藏”之所在。
实践告诉我们:教法并无好坏之分,再好的教学方式、方法长期的使用也会出现“审美疲劳”现象[6],不只是针对学生,也包括我们自己。因此,合宜、巧妙地运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形成多元化的课堂,亦不乏为课堂高效的一道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