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学家: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概念,落实深度学习?

分类: 教育理论 |
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概念,落实深度学习?
当下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深度理解,并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迁移应用。与此同时,知识的繁多以及世界的快速变化,要求我们的教学聚焦在数量较少、含义较广且可迁移的”大概念”上。
因此想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教师需要围绕大概念进行教学,并教会学生自己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获得深度持久的理解。
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落实深度学习?本文针对此问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参考路径。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如何围绕大概念制定课程和教学计划?
如何借助教学工具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你能回忆起在高中或大学里,你“学到”的知识吗?比如: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高等数学中的对数?这些知识能让你顺利地通过各种考试,但是很快就会被忘记。这是因为这些知识对你来说也许并不重要,或者你当时只是死记硬背。认知心理学家将这种学习描述为一种惰性的知识学习——这种知识的获得是表面上的,并没有真正被理解,因此很快会被遗忘。
但是“深度学习”是什么呢?深度学习的结果是对重要思想和过程的持久理解,而且学习者必须自己“获得”理解。虽然教师可以针对事实和过程向学生直接进行教学,但如果要让学生去理解关于某些概念的重要思想和抽象过程,就必须要求学生自己能在头脑中进行建构。学生需要通过高阶思维技能对内容进行积极的心理操作来获得理解。学生对意义理解的主动行为称为 “意义建构”。
著名的教育学家杰伊·麦克泰和哈维·F·西尔维,在《为深度学习而教》一书中指出,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进行意义建构,只有进入有意义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深度持久的理解,才能培养学生有价值的、可迁移的内在技能。当深度学习和意义理解成为教学的目标时,教师的角色就从最初的信息发布者或技能的示范者(讲台圣贤)延伸到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从旁指导)。
运用三种方法,围绕大概念构建学习
当今世界,我们的集体知识库一直在持续地快速扩大,知识数量翻倍的速度是以月计量,而不是以年计量。因此知识的繁多以及世界的快速变化和不可预测要求我们的教学聚焦在数量较少、含义较广且可迁移的”大概念”上,并让学生能够进行学习迁移。
教师可以围绕重要的概念使用三种方法来制定课程和教学计划:
1.一项关于……的研究
选择一个合适的概念或主题,将其建构到单元的教学标题中,并使用所选的概念将教学重点放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以此鼓励教师规划单元教学,把重点放在要理解的重要概念上,而不仅仅是主题、技能或课文上。例如:
议论文写作:一项关于工艺的研究
印象主义:一项关于革命的研究
一年四季:一项关于变化的研究
教学单元设计要注意的是,为教学单元选择相应概念时,没有所谓的“正确概念”,并且这个选择应该支持课程标准,反映出要强调的所有大概念和信息。
2.概念词汇墙
创建一个概念词汇墙需要确定所学单元的大概念、主题或步骤,并将选出的词张贴在墙上或公告牌上。选出的词应该包含特定于这个单元的词、与整个学科相关的词、跨学科的更大概念的词。
例如:有关食物网络概念词汇墙,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和能源、更新和循环
将“核心概念”相关词汇贴在更容易看到的位置,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更好地把握,同时也使学生可以更好注意、关注、理解那些大概念。并且在呈现核心概念后,教师就应该经常提及、应用它们。概念词汇墙可以提示教师识别核心概念,并帮助学生培养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此外还能使这些概念在课堂上变得可视化。
3.基本问题
围绕大概念构建课程的第三种方法是使用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是开放式的,是能够以反映教师希望学生理解的关于大概念的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引发思考、激烈讨论和辩论,以及为深层次的探究提出其它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得到单一的或最终的“正确”答案。以下是不同内容领域的基本问题:
文学:小说能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事实?
地理:我们居住的位置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数学:什么时候“正确”的答案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提出基本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确认一个希望学生去理解的大概念并提出一个或者很多个相关的问题。如下表:
五种教学工具,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当我们谈到教育学生要有“大局观”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大概念和深层理解能与课堂上获得的事实知识相结合,更应帮助学生自主地积累事实知识来获得更广泛的理解。运用事实、举例、观察和经验来获得对重要概念和对概念性关系的理解,这种技能就是所谓的概念化。
教师不必总是在那里判断和强调什么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学习者必须自己通过概念归纳去获取重要的理解。以下五种教学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促进概念化思考的课程,开展有效教学。
1.概念获得
通过比较正例和反例来识别关键属性,让学生挑战定义核心概念。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一个有明确概念的关键属性。
例如:学生注意到“是”的例子都是行动迅速的肉食动物,而“否”的例子是行动速度慢的素食动物,因此把“速度快”和“肉食动物”归纳到对应的属性列表中去。
展示例子,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提供额外的“是”与“否”的例子,来检验和重新定义关于概念的关键属性列表。
教师在“是”的例子里补充上“螳螂”和“捕蝇草”。螳螂是一个支持“肉食”属性的例子,但学生认为螳螂不具有“速度快”这个属性。
在“否”的例子里加上了“兔子”和“秃鹫”。新的例子“秃鹫”能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概念的理解,并在属性列表中加上“杀死猎物,并吃掉猎物,而不是吃掉已经死去的动物”。
帮助学生回顾所有的例子,并准确形成该概念的关键属性最终列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概念,可运用课堂上的例子和属性来帮助他们。
在回顾了所有的例子并帮助学生调整了想法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揭示他们一直努力理解的概念是捕食者。随后,学生将捕食者定义为“一种能够杀死并吃掉其他动物的有机体”。
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应用和检测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学生拿到一份新的清单.上面列有各种不同的动物,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捕食者。
2.概念定义地图
使用一个视觉的组织图来帮助学生构建和表达概念。
概念定义图可以解决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详细彻底的概念定义的问题。概念定义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熟悉的概念的理解,也可以完善学生对学科中新概念的理解。但在这里要明确的是定义概念的终点,不是仅仅构建出一个关于新的概念的定义,而应该鼓励学生根据他们遇到的新的例子和新信息,不断地修改和精炼概念的定义。
3.一项关于……的研究
让学生在概念层面上处理事实信息,将话题或文章中的事实整合在一个大的概念框架下。
要求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话题或者文本内容,辨识出一个能够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的更大的概念或主题,然后让学生用适当的事实和例子来证明和解释他们的判断。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补充完整以下例句:
我认为(主题/文本)是一项关于(概念)的研究。因为…
例如:我认为水循环研究是一项关于可更新的研究,因为……
我认为《哈姆雷特》研究是一项关于优柔寡断的研究,因为……
我认为解方程就是一项关于平衡的研究,因为……
“一项关于……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从大概念的视角来看待事实,以训练学生概念化的能力。如果学生开始学习现实中的内容,教师就可以试着让他们从诸多概念中进行选择,而不是让他们从头生成概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更大的概念角度来思考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以深入和个性化的方式处理和组织新学的内容材料,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解和记忆。
4.整合事实
向学生展示他们如何把相关的事实和细节整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和概括。
教师在构建概念化的课程的时候,应该教学生改变他们对课堂上学到的事实信息进行思考的方式——不要把这些事实信息仅仅看作需要记忆的内容,而是将其作为形成重要理解的原材料,这时整合事实是一种能够给学生提供辅助的策略。要使用这种策略,首先要确定一项值得开展的研究(“我希望学生理解 ”)。然后生成几句事实性陈述,并询问学生通过整合这些事实能推断出什么或得到什么结论。
这是一位社会学教师如何使用该策略帮助学生在以美国西部拓荒为主题的单元学习中,从一系列简单的事实中获得更大的概念理解。其实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将结论表现为一个更普遍的关系的陈述:拓荒者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还有一种辅助策略是使用“倒置工具”,即先给学生一个大的概念,要求他们收集支持这个概念的各种事实。如以下的“大T组织图”。
5.概念联系
联系概念是通过让学生联系两个或多个概念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概括,进而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使用联系概念这个工具,可参考以下五个步骤。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一个主题、课文或是学习单元中,思考两个或多个概念。
如:在以探索时代为主题的单元背景下,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清晰明确技术和探索之间的关系。
提供学习体验和材料。
如:让学生阅读关于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的图书
让学生挑战用一个关于句子将概念连接起来,并表现出概念间的关系。
如:“航海技术的进步使探索新领域成为可能。”
让学生用所学的事实或例子来支持或进一步解释自己发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许多领域的进步,包括:地图制作:造船和导航技术,使探险者能比以往走得更远。
给学生机会——现在或者在这一年中——运用新的例子和情境重新审视和测试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概括在更大的范围适用吗?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需要,对自己的概括陈述进行修改。
如: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促成了历史上多个时期的探索(如在太空竞赛期间),将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到在航海技术和大航海时代发现的彼此关系并不局限于此。从而形成更宽泛的概括来取代原来的关系陈述“技术进步使探索新领域成为可能”。
来源 |《为深度学习而教》
编辑 | 杨紫君
统筹 | 孙习涵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