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事性文本三步走——让叙事性文本解读简单起来

(2018-05-11 14:27:31)
分类: 教学研究.活动化教学
叙事性文本三步走
                                            ——让叙事性文本解读简单起来
                                              阿湖小学    张秋影
今天听了两节语文课《理想的风筝》和《祖父和他的园子》,听后受益颇多,之后更是引发我对叙事性文本研读的探究与总结。叙事性文本的阅读主要是抓议论性的句子定主调,扣文章主要事例深剖析,结合物象相印证。具体总结如下:
一、第一步,抓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定主调。
叙事性文本或者写人或者叙事,然而寄托情感,表达观点是核心。故而抓住了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就可以直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如《理想的风筝》中作者对刘老师有概括性的议论与评价:“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胡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而“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恰恰是解读文章,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另外,文末又有“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他放起的理想的风筝到底指什么?又能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和思考,进而也能引发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二、第二步,扣文章主要事例深剖析。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塑造刘老师的“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形象的?写了他哪些事情?用哪些细节来正面刻画的?
(一)放风筝。
若说“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放风筝可以说是是文章关于刘老师这一特征的最为深入人心的一段描写了。
尽管腿脚不方便,可是刘老师却热情高涨地自己制作风筝,亲自放飞风筝,“喊”、“拉”、“笑”写出了刘老师放飞风筝时的情趣高涨,欢快愉悦。尤其是“故意撒手”“ 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自己来””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这个场景可以说把刘老师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的顽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即便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孩童也不过如此!
(二)写板书。
刘老师热爱的不仅是生活,更是教学;生命顽强旺盛不仅体现在生活也更体现在教学中。 “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其中两个“转”包括“旋转跳跃”已将刘老师生命力的勃发,生命的顽强刻画得鲜明、震撼人心!原本残缺的生命——没有生命的萎靡,没有残疾人的悲哀,没有生活色彩的暗淡——却是尽情地完成生命的绽放,奏响生命的最强音,释放生命最美最强的光芒。或者这与健康与否无关,或者正因为残疾生命力的彰显更为淋漓尽致。萎靡与瑟缩的苟活怎可与酣畅漓漓,蓬蓬勃勃地活过相提并论。而在“转” 与“旋转跳跃”间何尝不是对三尺讲台的一腔热情,对教书育人的热切期望,其间何尝不蕴藏着刘老师的一片教育理想。
的确,刘老师不仅是顽强而不屈生命力的象征,他又是一个谆谆教诲的老师。看:在同学回答正确、深刻时,“他便静静地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刘老师此间的循循善诱、殷切期待中饱含着他对教育多么热切的期望!刘老师尊重、欣赏、引导、鼓励学生,如此耐心,如此用心,如此热心,还不正是因为培育英才是他孜孜以求的梦想吗?所以文末作者的那句“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理想不仅有刘老师对自由的向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更有引导放飞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结合事例理解议论性的语句,那么文章就很透彻了。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事例文章是删掉了的,所以当时熊老师在授课时怎么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也不懂,不是在于难,而是因为删掉的内容是这一句的印证。没有事例,没有具体内容就如无本之木,中心思想是无从理解的。
三、第三步,结合物象相印证。
大部分叙事性文章中都有景物描写,更有的文章直接进行物象塑造。而物象实为人物形象的正面衬托。分析物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如理想的风筝中关于连翘花的描写——“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连翘花的顽强生命力正与刘老师的顽强旺盛生命力相映衬,主题也就更突出了。
当然,这一手法最典型的当属《祖父和他的园子》中物象的描写。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一句是文章中的议论性语句。也是解读全文的枢纽、钥匙。
为了表达这一主题,作者分别塑造了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当然人物形象也即“我”的形象。“我”栽花,拔草,踢飞种子,把韭菜当作野菜一起割掉,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留着,不细看谷子和狗尾巴草的区别便去摘黄瓜追蜻蜓,乱泼水式的浇菜。可以说我是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是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物形象。那么,这时回过头看看文题《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明了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的自由园地,在这里没有外面的烦恼,没有外面的拘束。 
而倭瓜、黄瓜、玉米、蝴蝶恣意生长,快意飞翔的物象,一方面是园子自由快乐的环境背景,另一方面也是“我”快乐自由的正面衬托。品读过关于物象描写的句子,再回过头看“我”的行为,那么自由的主题表达就很明显了。故而,如若能品读物象与品读人物形象相结合,那么主题也就可以更加鲜明地感知到了。当然有的老师会抓对祖父的描写,文章的确流露出对祖父的怀念,可是祖父在这里更主要的作用是我自由园地的守护者和参与者,他是我自由而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最后,我还要说,读一篇文章不能割裂来看,读文章也要读人,读人就要读社会背景,正如臧松岗老师说的“读《我和祖父的园子》要结合《呼兰河传》中的社会背景,读理想的风筝,得要知道苏叔阳当时正面临病魔的挑战。”所以,如果能结合人物经历、思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文章,那么文章就可以解读得更为完整深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