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诵之《月之故乡》
(2017-08-23 09:12:36)分类: 诗歌仿写 |
听着孩子们的朗读,我给他们介绍,这首诗曾经被改成了一首歌,唱遍大江南北,唱遍海峡两岸,接着我轻轻地哼唱起这首歌,我问他们,在这首歌中,你听到了什么?
游琦婷:“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席雨:“我觉得作者很孤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
是啊,你们之这音乐中,听到了淡淡的忧伤。记得我们还曾背诵过一首余光中的《乡愁》,这两位台湾诗人,都是通过诗句刻画了海峡两岸的人不能想见,抒发了对故乡无限的思念。全体再读,再背,我简单讲解,《乡愁》中作者通过四个意象表现“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表示时间的一条红线贯串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怀念,对爱人的怀念,对逝去亲人不能再想见的遗憾,还有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情感由浅入深,层次渐递,主题也逐渐鲜明。
那么《月之故乡》的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呢?
翁仕林:“思故乡这一句,就是表达作者离开家乡,想念故土。”
王宇韩“也许作者家乡的名字中有一个月字,所以他看到了月亮,就想到了自己的故乡。”
“对,作者是通过月亮来传达自己的思乡情感。”我说。
吴丛榕:“十五的月亮很圆,是团圆的象征,家家团聚,可作者却不能和家人团聚,所以他感到非常孤单。”
张瑞雪:“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作者看到了月亮,就想到了故乡的亲人。”
薛振杰:“水里的月亮就是作者自己,天上的月亮就是亲人,天上的月亮和水里的月亮永远不能相会,遥遥相望,无法相聚。”
唐敏雯:“作者看到天上的月亮发出的金光,想到了母亲的温暖和慈爱。”
……
是啊,在海外多年、欲归不得的台湾游子,他们独特的思乡情感,是一种惆怅而无奈的情愫。三年级的孩子,也许不能深入地了解那一段历史,不能深刻地感受作者这个年龄人的情深,但,不求甚解,只在这种默默的吟诵中,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这种淡淡的忧伤,种下了诗的种子。这种通过简单文字表情达意的方式,这就是诗的魅力。
回来看再看诗的解读:
诗分两节,第一节写望月,是实写;第二节写思乡,是虚写。
诗的第一节,诗人的目光在天上月与水中月之间游离,回环往复,不断地低吟浅唱,营构了一种深邃缥缈的意境。这不由使人想起“水中月”、“雾中花”这类常被人喻作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事物。当时诗人正旅居美国纽约,值西方圣诞之夜,正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刻,由自己的栖身的异乡——美国——望月,怎能不让他联想到自己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故乡?
第二节,诗人用了一个跳跃,由实及虚:由月及人,由人望月到人思乡。天上月亮的故乡在水里,水里月亮的故乡在天上,可我的故乡在哪里呢?诗人发出了心底埋藏已久的幽叹:我的故乡可不就象这“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吗?孤悬海外多年的现实,促使多愁善感的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流亡意识,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知所终的流浪者,正柔肠寸断地沉浸在对乡愁的倾诉之中:我原本是有故乡的呀!可故乡呢?一个在水里,咫尺天涯,无法触摸,这不是故乡;一个在天上,天涯咫尺,遥不可及,那也不是故乡!在诗人的反复吟咏之中,思乡的无限惆怅之情就凸现了出来。
这首诗短小精悍,语言浅显却结构精巧,内容丰厚。它不仅在思想上将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的思乡情感细腻而深刻地表达了出来,而且在艺术上也能使我们领略到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201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