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棚车发展简述
解放初期,我国铁路上运用的棚车从国外进口,这些车辆结构较复杂、载重小、容积小,已全部淘汰。
1951年至1953年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了载重30t的P1、P3型棚车,1953年开始制造载重50t的P50型棚车,1958年开始设计试制载重60t、容积120m3的P13型棚车。
为了方便制造、检修和运用管理,以后生产了与P13型棚车基本相同但取消了装卸货口的棚车,改型为P60。
随着机械化装卸作业的不断发展,2m宽的车门改为3m宽车门的棚车,修改定型为P61型棚车。1979年提出了P62型棚车方案,采用了刀把形牵引梁,车窗改为百叶式通风口,1987年将P62型棚车主要板材件改用耐候钢,定型为P62N型棚车,1993年在P62N型棚车基础上设计制造了具有内衬结构的P64型棚车。
1998年装用转K2型转向架的P65型行包快运棚车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该车商业运营速度可以达到120km/h。
2005年初完成了70t级新型通用棚车的设计工作,同年8月通过了样车的部级审查,该车载重70t,自重24.6t,装用转K6型转向架,定型为P70型棚车,装用转K5型转向架,定型为P70H型棚车。
二、车辆用途
P70型、P70H型通用棚车供在标准轨距铁路上使用,可装运各种免受日晒、雨雪侵蚀的货物和箱装、袋装的货物,添加辅助设施,可运装人员,能够满足叉车等机械化装卸作业要求。
三、主要特点
1、该车容积145m3,载重70t,容积比P64GK棚车增加10m3,载重比P64GK棚车增加10t,单车载重量提高了16.7%。
2、该车每延米重5.5t/m,比P64GK棚车增加0.4,在既有850m站场及线桥条件,列车运能提高300t
3、采用技术成熟、性能可靠的转K6型或转K5型转向架,改善了车辆运行品质,满足在即有线桥条件下车辆商业运营速度达120km/h;采用17型车钩缓冲装置、高强度钢中梁,提高了纵向承载能力,可适应编组万吨重载列车的要求。
4、在既有棚车运用经验的基础上优化了结构,提高了车体的疲劳强度及耐腐蚀性能;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及制动系统的主要零部件通过可靠性设计和完善的工艺、质量保证,实现了寿命管理。延长检修周期,取消辅修修程,段修周期由1.5年提高到2年,降低了检修维护成本 。
5、采用高强度耐候钢及冷弯型钢,并应用可靠性设计理念优化断面结构,对大应力部位进行细部设计,对整车进行疲劳寿命预测,以提高结构可靠性,有效减轻车辆自重,满足铁路货车提速、重载的要求。
6、为改善车内装货环境、避免聚集车顶上部的潮浊空气对车顶板的腐蚀,在车顶部采用了4个通风器以加强车内空气流通。
7、为确保重载编组、高速运行工况下从板座与中梁的连接强度及抗振、防松性能,提高车辆的运用可靠性,前后从板座与中梁之间采用专用拉铆钉铆接。
8、为解决从棚车底门缝进行盗窃散粒货物的问题,对推拉式车门下部结构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车门的防盗性能。
9、车窗、车门件及部分冷弯型钢等与现有棚车通用互换,方便维护和检修。
该车主要由车体、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及制动装置等组成。
1、车体
该车车体为全钢焊接整体承载结构,主要由底架、侧墙、端墙、车顶、车门、车窗等组成。底架主要型钢板材采用Q450NQR1高强度耐候钢,端、侧墙及车顶的主要型钢板材采用09CuPCrNi-A耐大气腐蚀钢。
①底架
采用E级钢17型车钩或新型车钩、17型锻造或铸造钩尾框、合金钢钩尾销、MT-2型缓冲器、含油尼龙钩尾框托板磨耗板。
3、制动装置
采用主管压力满足500kPa和600kPa的空气制动装置。主要由120型控制阀、直径为254mm的整体旋压密封式制动缸、ST2-250型双向闸瓦间隙自动调整器、KZW-A型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货车脱轨自动制动装置等组成。采用编织制动软管总成、奥-贝球铁衬套、高摩擦系数合成闸瓦、不锈钢制动配件和管系。
手制动装置采用NSW型手制动机。
4、转向架
七、油漆
1、隔热胶方案:车体底漆采用环氧云铁防锈底漆,漆膜厚度不小于60μm; 车顶板内表面(车顶侧梁以上)采用专用防腐隔热胶,胶层厚度1mm~2mm,颜色为中灰; 端、侧墙及车门内表面采用厚浆醇酸面漆,颜色为中灰,干膜总厚度不小于120μm;车体外表面涂专用隔热漆,漆膜总厚度不小于120μm。车体外表面油漆颜色(含制动部分)采用符合GSB G51001中PB08蓝灰色。
2、竹材板内衬方案:车体内表面采用溶剂型(或水溶性)厚浆醇酸漆底、面漆;车体、底架及其附属件外表面底漆采用环氧云铁防锈漆,面漆采用溶剂型(或水溶性)厚浆醇酸漆,底漆干膜厚度不小于60μm,油漆干膜总厚度不小于120μm。车体、底架及其附属件外表面油漆颜色(含制动部分)采用符合GSB G 51001中PB08蓝灰色,内表面颜色为中灰。
3、转向架的各铸钢件、车钩、钩尾框、轮对、心盘等表面应涂醇酸树脂漆,转向架摇枕弹簧涂沥青清漆,其中侧架导框顶面、车轮轮辋内外表面、心盘与心盘磨耗盘接触的工作表面不涂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