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如何分析竞争对手百度竞价 |
分类: 竞价推广 |
竞价的日常工作中,会经常的需要分析我们的竞争对手,那么如何去分析我们的竞争对手呢?
竞争对手分为三类:直接竞争对手、间接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
直接竞争对手很好理解,就是我们当地的同行。比如说我是青岛地区的整形医院,那么整个青岛地区的整形医院都是我直接的竞争对手。对于直接的竞争对手,我们当然是想干掉。商业竞争是很残酷的,蛋糕就那么大,如果干掉一个竞争对手,那么我能分到的客户就会多很多。
间接竞争对手就是跟我们的产品相似,受众重合的。比如说我开了一家健身馆,那么跟我隔着三条街的瑜伽馆就是我间接的竞争对手,因为,我的健身馆也开设了瑜伽的课程,那家瑜伽馆会跟我争夺想学习瑜伽的女性客户。对于这家瑜伽馆的优点,我也可以学习,运用到我的健身馆的运营中。
最近,在我健身馆的五条街开外新开的一家健身馆是我潜在的竞争对手,我就要时刻关注着这个健身馆是否推出什么活动,或者有什么动向,针对性的解决。
搞清楚竞争对手的身份之后,我们也要明白我们自身在市场中的一个定位,做到知己知彼!
拿日语培训来说,沪江虽然不是专业做日语培训,但是,是整个语言培训行业的龙头老大,在整个行业里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沪江第一需要做的就是维稳,保持自己的行业地位。第二就需要警惕其他公司对于沪江商业模式的颠覆。
下面举几个栗子:新华书店在纸质书的时代是整个出版行业绝对的老大,但是,在电子书的时代却逐渐开始没落,再比如外卖行业对方便面市场的冲击、数码相机的出现干掉了柯达。用《三体》里的话说就是: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我不直接跟你正面硬刚,但我直接绕过你的优势,从更高维度打击你!
在博主刚读完的《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的书,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读一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提到了破坏性创新:
有一个故事在商业咨询界里已经成为传说。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接到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主席安迪·格鲁夫的电话。格鲁夫偶然读到克里斯坦森关于破坏性创新的研究文章,于是请他飞来加利福尼亚探讨这种理论在英特尔的应用。刚到英特尔,克里斯坦森就概要介绍了破坏性创新理论的一些基本点:根基稳固的公司经常会出其不意地被新兴公司赶下神坛,这些新兴公司以在低端市场兜售便宜产品起步,之后经过实践积累逐渐改进自己的廉价产品,直到刚好可以窃取高端市场份额。格鲁夫意识到英特尔面临着 AMD 和新瑞仕等新兴企业在低端处理器市场的威胁。格鲁夫吸收了新学到的破坏性创新理论,调整了公司战略,推出了赛扬系列处理器——一种低端产品,帮助英特尔成功击退了低端市场的挑战。
破坏性创新也是需要警惕的一种创新模式,国内经典的案例比如说红米,也是从几百块钱的低端机起步,挤掉了很多低端机品牌,刷新了国人对低端机的认识,目前也是逐渐的朝高端机发展。
再来就是追随者。说大不大,反正刚不过龙头老大,但是也有几十上百号人的中型公司。如果是行业里的追随者,就要做好市场的细分。你行业的龙头老大做的再好,总也有它照顾不到的地方吧?这一部分的市场需求如何?利润如何?值不值得做?去发掘一下吧!
第三类就是小型的创业公司。这类的公司由于人员有限,资金也不充足,如果贸然杀入一片红海之中,估计没什么好果子吃。另辟蹊径、避其锋芒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说不定未来有机会干掉自己行业的老大呢?比如滴滴对于出租车行业的冲击。
以上内容本来是不大算讲的,因为竞价员的日常工作控制的是流量,上面的内容更多的是一个经理或者是总监级别需要运用的内容。但是,想了想还是写一下吧,如果不想很多年或者一辈子都是一个竞价员,还是需要跳出一个竞价员的思维,看一下更高维度。
账户流量波动、效果变差
流量波动或者我们的效果变差了,我们就需要对我们的竞争对手或者是自身进行一个评估。
如果是我们自己近期做了操作,导致效果变差,那么先分析自身的原因。
如果我们近期没有做调整,但是流量变差了,就要分析下是不是竞争对手调账户了。
其实博主在之前文章中也讲过,账户波动无非就是那几个数据么,展现波动、点击量波动、消费波动。
我们的展现少了,自然竞争对手的展现就多了,想一想我们日常放展现的方法都有哪些?无非就是在关键词和维度上放匹配、开新户。竞争对手的操作也不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新的竞争对手入场。
点击下降了,先进行维度的分析,看看是哪个计划、哪个单元的关键词点击少了,具体到关键词。点击下降了,点击率也下降了,是不是竞争对手优化创意了?再有可能对手提价了,排名超过了我们。点击下降之后,我们需要放出缺少的这部分能转化的流量,如何放量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分析过,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竞争对手转化页面分析
竞争对手的着陆页面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分析我们自己的着陆页面一样,基本就是博主之前写过的“具有哪些特性的营销页面最吸引访客?”里面的点,竞争对手是否在页面里有体现?
对手客服能力的分析
分析完对手的页面,一定要跟他们的客服聊一聊,看看客服的能力如何,拿我们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去问对方的客服,比如说价格方面的问题,看他们的客服是如何回答的,判断对方客服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