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春秋那些霸主 |
史记记载:“恐怖主义”竟产生于春秋
据《史记》记载,曹沫是一个作战英勇,脑子不太灵光,有点像我们前边讲过的南宫长万一样,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主儿。曹沫曾经率领鲁军和齐国作战中,三战三捷?那是别人,他是三战三败。虽然人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那只不过是一句宽慰人的话,毕竟战败是要割地赔款的,因此鲁国损失了好多土地,所以曹沫心中非常屈辱,总是想通过奋斗一雪前耻,从而能够扬名立万。可是总是没有机会,这一次听说国君要和齐桓公进行会盟,于是就自告奋勇给着国君去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会盟,就要昭告天地,因此会盟之时要筑立高台,然后会盟时候两国(或多国)国君一起登台祭祀天地,起誓发愿。如果违背盟约就会出门被车撞死等等这一类的毒誓!
这次柯地会盟也不例外,齐桓公和鲁庄公一起蹬台盟誓,可唯一与往常不同的是曹沫竟然跟在国君身后上去了,不是齐国的士兵不想拦,而是以曹沫这种力大无穷者,三五个人还真拦不住,于是曹沫就上去了,于是两国国君正在盟誓的过程中,曹沫的匕首就架在了齐桓公的脖子上。
管仲一看,这架势可是了不得,鲁国这位曹沫大夫这是要玩人体炸弹呀怎么着?管仲就大声质问道:“曹沫大夫,你这是要干什么?”
曹沫说道:“我并无恶意,只是想问问国君,你们齐国屡次侵犯我们鲁国,害的我们割地赔款,现在你们的边境都推到我们鲁国的都城下面了。”说到这里曹沫还不忘幽默一把,这心里素质也太好了,“要是哪一天我们的都城城墙要是倒了,都能压着你们的国境,你们不觉得欺人太甚?”
管仲明白对于这种没脑子的家伙只能安慰,不能硬来,如果激怒此人,小手一抖,恐怕桓公的脑袋就的当球踢了,于是管仲问道:“那大夫您想怎样?”
曹沫激动的说:“把你们侵占我们鲁国的土地换回来。”
管仲明白此时此刻,无论曹沫提什么要求都的答应他,此时的齐桓公已经吓傻了,管仲提醒道:“主公,还不赶快答应曹大夫?”
齐桓公这时才回过神来,忙不迭的说道:“好,好,我都答应!”
于是曹沫才放了齐桓公。然后《史记》讲,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在这里我只能佩服曹沫心里素质真好!
盟会结束以后,齐桓公大怒准备违背承诺,杀死曹沫,扣押鲁庄公。这时管仲劝道:“主公,万万不可,我们既然已经答应鲁国的要求,就应该还给他,千万不可贪图小利,而弃信义于诸侯,那样我们将来将会失去天下诸侯的援助,不如我们按照约定还给他。”
齐桓公生气给生气,不过自从长勺之战的失败教训之后,就建立了一个信念,管仲是对的,凡事要听管仲的。于是齐国就把之前侵占鲁国的土地还给了鲁国。因此齐桓公的一言九鼎,在诸侯中的威信大增,从此奠定了齐国称霸的坚实的基础。
所以从这里来看曹刿和曹沫完全是两种人,曹刿机智过人,曹沫率性而为,毫不计后果,虽然此次歪打正着,要回了土地,可这冒着多大的危险,如果不是管仲拦着,土地一份要不回,还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你死不足惜,恐怕国君的命也要搭进去,真要是那样,剐你一万次都不多余,将会成为鲁国历史上的罪人。所以说曹沫是一个十足的鲁莽之人。
如果喜欢本作品的,大家可以加QQ群,群号码:337862793,欢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