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星期日,上海天气多云,20℃-29℃,空气质量优。
继续心理学先哲的点滴故事。
维果茨基(又译维果斯基)
https://pic.wenwo.com/fimg/1505153183.jpg
1.生平:1896年-1934年。
2.尊称:心理学家。
3.故事:维果茨基于1896年出生于莫斯科,1917年,其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维果茨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列昂节夫一道,从20年代开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后来得到了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名称,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维果茨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是当时俄国最大的一个心理学派。
1934年,维果茨基离世,年仅38岁。
https://pic.wenwo.com/fimg/26982153184.jpg
4.学术贡献
(1)维果茨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的人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
〈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当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2)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https://pic.wenwo.com/fimg/54372152933.jpg
https://pic.wenwo.com/fimg/70195153185.jpg
https://pic.wenwo.com/fimg/83996152934.jpg
(3)主要代表著作有:《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心理学危机的含义》、《思维与语言》、《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