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期末复习第七单元
(2020-01-02 13:20:06)
标签:
教育 |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的魅力”。导语是“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编者在这个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要素的学习训练:一项是阅读训练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另一项是表达训练要素“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一种阅读方法。
关于“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小学各年段,都有所安排。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去想象“作者想象出来的神奇画面”;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要求学生能借助语言文字想象出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生活画面;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虽然是针对于“写作”,但是,读课文的时候,得能够在“边读边想象中”学习想象;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是“借助语言文字”来体会“自然之美”;五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需要先想想画面,然后再去转换角色,推测人物内心,“
什么是艺术之美?
百度中说: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表达着作者“理想中的精神美”理想的寄托。艺术美,实际上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各种美丽因素的融合,即艺术美包括它所再现的客体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美,即艺术家的思想、情操、理想所构成的美。
怎样才能“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编排的“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指的是“阅读介绍艺术作品的文章”的时候,“一边读语言文字一边展开想象”,去体会“作者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感受到的艺术美”。作者介绍艺术作品所写的这些文字,无论是“写实”,还是写出来的“联想和想象”,都是作者觉得美的,感觉到兴奋和愉快的。我们读者读这些文字,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和作者一起感受“艺术美”——
因为, “阅读,是一种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形象,或者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再现”的过程,是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并产生审美愉悦的过程。”如果阅读者看过作者所写的艺术作品,那么,阅读者往往不需要怎么思考,就能直接将文字与自己过去看到的景物形象连接——联想,然后回忆一下有自己过去积累艺术作品的形象,同时产生自己过去观看艺术作品时候的愉快体验,很容易地就感受到了作者所写的艺术作品之美。
如果阅读者过去没有这方面的形象积累和情感体验经验,那么,阅读者就要经历一个“联想到类似的形象”的过程——不管是作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事物的特点,还是作者所联想、想象到的事物,因为读者没有看到过这种艺术作品,而要达到读懂感受艺术之美的目的,就得先去联想自己原有经验中“与作者所写对象、与所联想或想象出来的事物相类似的形象”。注意,这里的“类似”,指的是“自己经验中的景物的性质属性、美的特征和带给自己愉快体验”与“作者笔下景物的性质属性、美丽特征和给人的愉快体验”相同、相近或类似。然后,依照作者的语言文字,用自己已有经验的类似形象,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创造作者笔下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并在想象中产生美的感受和愉快体验。
此外,在阅读想象,唤起自己美感体验之后,再读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读作者对景物态度看法的文字,也能从作者对景物“美的特点的介绍和评价”中,感受到“美”,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感受。
简言之:“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想象出艺术作品的外形特点,并一边读一边联想到类似的让自己感觉到美的事物,唤起自己美妙的情感体验,将这种情感和体验迁移到所读的艺术作品之中;从艺术品的艺术特征,去想象艺术品的作者在创作艺术品的时候所倾注的美好的情感思想和理想追求”。
二、教材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的安排。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从教材的编排看,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两篇精读课文和《京剧趣谈》一篇略读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并在课后题和课前学习提示中,都提出了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的具体要求。
《伯牙鼓琴》中的课后第2题:“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月光曲》课后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三次对话,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我们在教学时就要带着学生去研究课文从结构上和关键语句上,是如何表现知音的。使学生明白是贝多芬的曲子,是贝多芬的琴声使他们由陌生人变成了知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课后题2: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这一问题的设计紧扣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提示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体会艺术之美。
选做: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这虽然是选做题,但却是和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紧密相连的,学生通过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艺术之美写出来的,在听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特点以及从中产生怎样美好的想象来入手,让我们也能获得美的感染,美的享受。
《京剧趣谈》的课前提示:发现京剧的奥秘。就是在提示学生重点关注课文对“马鞭”和“亮相”描述的部分,想象描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把想象到的画面说一说,感受京剧运用马鞭的舞台美和亮相的作用,从而感受京剧的奥秘和京剧艺术的魅力。《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第二部分安排了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也是在帮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内容紧扣单元学习内容,先从课文阅读中感受艺术之美,进而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技能方面的感悟。
三、教材中提示的“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其中《伯牙鼓琴》这次选用了《吕氏春秋·本味》的版本,与原来人教版的不同,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差别就是“锺子期”的“锺”选用了繁体字,首先从感官上给我们带来了视觉冲击,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内容上也有变化,但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样的。其中 “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这两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想“太山”、“流水”的画面,就能较好的理解“巍巍乎”意指巍峨高耸,“汤汤乎”意指水流大而急。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去揣摩音乐所描述的画面,也可以反向揣摩伯牙可能会弹奏什么样的音乐,从而感受音乐的表现力。还可以借助锺子期听到琴声之后由衷的赞叹之语,想象伯牙听到子期的话语后的心情,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这就是对“知音”最好的诠释。
《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其中第9自然段内容生动、丰富,语言优美,描绘的意境也很优美,具有鲜明的音乐艺术特点。作者就是借助兄妹俩展开美妙的联想的那三幅画面: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洒满波光粼粼的海面;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来带领我们去感受贝多芬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从而帮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这种音乐之美,艺术之美。
《京剧趣谈》中的《马鞭》一文,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的无穷无尽的自由等,这些情景都可以让学生尽情想象。还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中的相关片段来描述画面。《亮相》中写静态亮相的句子,从演员到观众、再到演员,从声音到动作,细节描写与作者想象相结合,细致生动地营造了气氛,描述了画面。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
四、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高启山
教学目标:
1、体会“联想与想象”对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起的作用。
2、体会作者围绕“知音”这个主题来组织安排材料的组材方法。
3、感悟艺术家用艺术为人民带来快乐的情操。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学习不认识的字词,读懂课文意思;自读课后资料,了解贝多芬;了解《月光曲》曲目大致情景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上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读课文情况,随着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断断续续”、“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体会词语所描绘的事物的特点。
二、读书,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针对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侧重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情况,指导学生思考:
这篇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你们也概括出了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但是,贝多芬创作了一首怎样的月光曲呢?曲子的意境是怎样的?
在读书时,将穷兄妹两个联想与想象到的曲子意境内容大致读懂,并练习概括出来:创作了一首表现“月光下,海面从优美平静到波涛汹涌发生变化”的曲子。
三、研读月光曲“意境部分”,体会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过渡:这个意境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
1、读书,进一步体会这段话所描写的情境,同时播放月光曲剪辑(能够表现变化的几个部分的剪辑)。
2、体会皮鞋匠和妹妹“眼前景象”的不同:
作者写皮鞋匠,写的是他“好像面对”,而写妹妹是“她仿佛也看到了”,两者写法相同吗?为什么不同?如果改成“他们好像面对大海…..”是否可以呢?
在讨论基础上,教师归纳:写哥哥想到的内容是想象,因为他听了曲子,联想到了大海的景色,从而想象出了“月光下,海面从平静到波涛拍岸的景色变化”,而写妹妹则是哥哥的,一个盲女孩,没看过不能直接把事物的景象联系起来、再现出来,是哥哥看到妹妹得神态,联想到的,所以,写妹妹“仿佛也看到了”。
3、讨论:如果不写想象和联想,只是交代:贝多芬在月光下又为他们弹奏了一支曲子,如何?
初步认识:不行,这样的话,月光曲这首曲子的意境就不能表现出来了,那么,到底这首曲子是什么样的,文章也没讲清楚,文章的课题是《月光曲》,这里应该介绍一下,就像过去学过的《二泉映月》一样,本单元要体会艺术的魅力,不写这段话,就不能表现出“音乐作品《月光曲》”的艺术魅力了。
(之所以说是初步认识,是因为,这里仅仅是在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艺术魅力,而在本文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要体会“贝多芬、穷兄妹”他们是知音,作者在整篇文章当中表现的是这个主题。
4、过渡性问题:既然是要表现月光曲的艺术魅力,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这个传说故事,非要安排一对“穷兄妹”在故事当中呢?文中人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课下作业: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月光曲的意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写出来的。
回忆上节课留下的问题:既然是要表现月光曲的艺术魅力,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这个传说故事,非要安排一对“穷兄妹”在故事当中呢?文中人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请学生介绍课下所思考的内容。(如果两节课连着上,干脆不留这个作业)
一、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将本来陌生的贝多芬和穷兄妹写到一起来的。
学生读书,找到“走近”——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弹得正是他的曲子。
讨论从这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作为贝多芬的角色,来思考——感觉非常亲近。
学生读书,找到“走进”:听到他们想亲自听,但是没钱,于是“走进”。
让学生读句子,体会贝多芬此时的内心活动:太令人感动了,这样穷,竟然爱音乐,这样穷竟然爱我的曲子。感觉找到了知音。(如果前面已经学过了“伯牙绝琴”,学生能够自然想到知音这个话题,如果没学过,教师可以引导提示,喜欢音乐,喜欢贝多芬的曲子,这让贝多芬非常感动,感觉他们是非常亲近的,能够读懂自己的。)
学生找到:贝多芬弹了一首刚才盲姑娘弹得曲子之后,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太纯熟了,感情多深啊!
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让贝多芬感觉到,盲姑娘虽然穷,虽然弹的断断续续,竟然能一下子感受到作品的独特情感,而且猜测到这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奏出来——这真是知音!(如果学生没学过《伯牙绝琴》,教师直接可以点出来:读懂对方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作者独特思想和情感,这就叫知音。)
二、引导学生推想贝多芬再次弹奏一首曲子的内心所想:
作者接着写贝多芬又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么,此时此刻他内心想了些什么呢?他想通过曲子来传递一些什么呢?再读穷兄妹的联想,再听曲子,猜测,贝多芬此刻在传递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读书,听曲。讨论,交流:对美好事物的展示和赞美,对命运不平的愤怒等等。
三、研究写穷兄妹想象与联想的相关句子,体会:作者写这一部分,与表现他们是知音,有什么关系。
学生结合穷兄妹的表现,结合他们联想和想象到的内容,体会到:他们能够真正听懂贝多芬的作品所传递的内容,他们能够真正欣赏到贝多芬作品的艺术魅力,真正能被贝多芬的作品所陶醉,忘我——连乐曲停下来都不知道,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再次讨论:“不写这段联想和想象,行不行”这个“老”话题,深入体会“这部分对表现他们是知音”所起的作用。
总结:作者就是以贝多芬的曲子为纽带,将贝多芬和穷兄妹从陌生人写成了相互能够读懂内心世界和思想的知心人,开始是空间距离的接近,后来是心灵世界的无限靠近,纽带是艺术,音乐艺术!。
四、朗读、背诵这一部分,享受知音之间美妙的感情,享受贝多芬《月光曲》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月光曲(传说)
贝多芬:走近
穷兄妹:断断续续
本文教学的特点:概括——在概括的过程中读懂主要内容;从形式切入,在研究表达形式的同时,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表达方法。
就文章的表达方法的学习而言,我在这里主要采用了增删调改的方式,增删调改,其实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体会“增删掉改”之后与原文表达方式方法相比较,效果有啥不同,这是个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地从课本中找出答案的问题,也不是简单地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上下文实际就能得出结论的话题,必须建立起文本整体的联系,揣摩作者表达意图,结合自己已有的语言表达实际来体会,是一个综合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调动自己已有语言文字实践的实际来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自己思考,同时需要与班上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来进行自己观点的验证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要体会作者表达效果的独特性,学生感觉到了学习过程的挑战,挑战结束,学生内心挑战困难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再加上对表达方法进行了赏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