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041——雪后山海关

标签:
雪后大年初四游山海关钟鼓楼为古城中心南门城楼为望洋楼西城城门为迎恩楼2015春节前带铃铛游 |
分类: 秦岛周边 |

上图摄于山海关的南大街,可见北山的落雪。
下图是树木隐映中的西门与城墙。
天气预报大年初二“雨夹雪”,还挺准,但只有“雪”。
初三早晨,向窗外看去,一片白茫茫。
初三上午,在小区里转了两三圈,拍了些雪景。
初四,2021-02-15,想去山海关看看。理由是:2001-08-10,山海关被增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通方便,刷老年卡乘公交车就能到;没看过山海关的雪景,其实,这才是重点。
说走就走。
不转车了,走到报社去直接乘33路,就当是锻炼身体。
雪后第二天,路真不好走,冰滑、路窄、还要躲避机动车,平日里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花了近半个小时。
乘33路公交车,在山海关南门下车。
山海关关城南门上的城楼南面沧海,故名望洋楼。从南门沿老龙头路南行约5km,就可以到达明万里长城的起点——老龙头。
望洋楼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清光绪十九年(1893),津榆(天津至榆关,榆关为山海关旧名)铁路通车,当时的车站距望洋楼仅约半华里,南门内外一时商贾云集,成为商贸中心。1933年元月,侵华日军挑起“榆关事变”,望洋楼首当其冲,受炮火轰击,残破不堪。解放之初,百废待兴,无力修复古城,1955年南门残楼被拆除,为世人留下刻骨之痛!2004年底,作为古城保护开发的重点修复工程,望洋楼依原形制重新耸立,实现了民众之夙愿。

修复后的山海关古城布局规整,进南门即是南大街。
雪后路滑,路上车辆行人寥寥,街旁商铺门前冷落。
行约七八百米,到达山海关古城景区的中心——钟鼓楼。
山海关的钟鼓楼,为明徐达创建山海关关城时所建,原位置在关城北大街一带。万历十四年(1586)山海路参将谷成功将其移建于城中心,故又称中心楼。1952年,因年久失修坍毁拆除。2004年3月,作为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钟鼓楼举行奠基仪式,于当年9月落成。
钟鼓楼位于关城中心,以东南西北四条大街通往四座城门。下筑方台,台上建双层文昌殿,高13.3m,一层四面带围廊,二层四面围平座,重檐歇山顶。
古城复修后,恢复了晨钟暮鼓,据说,每当新年之际,钟鼓楼上就会响起悠扬悦耳的钟声,祝福人们幸福安康!

从天下第一关(东方)看钟鼓楼
钟鼓楼旁有一组雕塑——“闯关东”,“关”就是山海关。闯过山海关,就是东北了。
这组雕塑人物栩栩如生,而路上的冰雪更为这氛围增添了几分韵味。
山海关关城的东门城楼即赫赫有名的“天下第一关箭楼”,又称“镇东楼”。
此时,第一关广场白雪覆盖,游客很少。
“还进去看看吗?”,“不进了,已经去过多少次了。”老婆说的是实话。
在我的博文中,就有一篇《九旬翁登第一关》,记述2017年我陪父亲游第一关的过程。
下面再记述一段往事。
2014年底,儿子完成了在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的研究,找到一份在法国的工作。要从波士顿搬家到巴黎,遂把四岁多的孙女铃铛暂时托付给我们。
平日里,我们送铃铛去附近的幼儿园上中班。临近春节,幼儿园放假。2015-02-13,甲午年腊月廿五,我们带她去了第一关。
日期相近,但那天没有雪。
跟着奶奶登城楼时,铃铛口中念念有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登上城楼后,看着高大的箭楼,雄伟的城墙,我就让她边走边背,完整地复习了一遍《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时此地背诵此文,大概是对中华精神最好的诠释吧。
回到钟鼓楼,我们决定沿西大街去西门,从那里出城。
山海关古城的西门又称迎恩门。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首都,位于山海关以西约300km,来自京城皇帝的恩泽和赏赐、朝廷发放的粮草和饷银,自然都来自西方,因其遥向京都而冠名,上面的城楼也就随之叫做“迎恩楼”了。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此门,至解放初已年久失修,于1955年拆除。得益于古城保护开发,2005年,迎恩楼傲然重现于山海关西门之上。
迎恩楼上悬有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祥蔼榑桑”。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去东北拜谒祖陵,途经山海关,在西门迎恩楼上见霞光普照,瑞气东来,乃亲题赐额。“祥蔼”即“祥瑞的云气”;“榑桑”同“扶桑”,是古神话中的大树。日出时,太阳从扶桑树下升起,所以,扶桑即日出的地方,也往往以扶桑代指太阳。“祥蔼榑桑”的意思就是: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到处都是吉祥的瑞气。
再祝众博友牛年吉祥,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