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篇018——东村古村的敬修堂

标签:
东村古村位于西山岛北得名于商山四皓东园公一村有三处江苏省文保栖贤巷徐氏祠堂敬修堂乾隆金屋藏娇于敬修堂 |
分类: 父辈篇 |
东村古村是东村行政村的主体,的确是个古村。
它坐落在西山岛的最北面,沿环岛公路过来,我们从村北进村,迎面就看到几棵古樟树,据农林局所立铭牌介绍,它们有五百年的历史了。
切不可小看这村庄,它还真让我长见识。
就说这堆砖吧,二弟一眼就认出它是“古砖”,细看,果然。从农村回城后,我就在砖瓦厂当工人,对砖的尺寸自然烂熟于心,长宽厚分别是24、11.5和6cm,而这砖,尺寸显然不规范,更特别之处在于它并非长方体,而是一边厚一边薄。砌墙时,大头朝外,上口找平后,墙面不会是平面,而形成一个个负角度的台阶,下雨时墙面就不易积水。
再看这面墙,墙上扒着几个“铁锔子”,这也有说道。这墙高有四五米吧,高宽比过大,需要在墙体中加木料,再用H形铁锚,即“锔子”把木、砖拉在一起,以提高墙体的刚度与整体稳定性。
远不止如此。我把从这个村子不同地方拍的照片拼在一张图中,发现这样一个小村中,竟然有三处江苏“省级文保”!
先说“栖贤巷”。
从字面看,“栖贤”为贤士隐居之意。据说,东村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隐居在此而得名,栖贤巷正是东园公出入之路。虽然“栖贤巷门”在东村老街上并不起眼,但它却是东村的标志性建筑,两千年过去,此地空余栖贤巷。
再说“徐家祠堂”。它是这三处“文保”中保存、修葺最好的一座,是收费的,带我们来的秦导自然把我们带开了,直接去了敬修堂。而这徐家祠堂的来头,且见后文分晓。
“敬修堂”门朝东开,是一所坐北朝南、六进的深宅大院。门前坐一老妪,秦导不知与她说了些什么,后来又加收了我们20元,说是门票钱。
从门当、户对就知这宅子不凡。
而户对就更有讲究了。在讲究门第的封建社会,特别是明清时代,宅院的制式有严格规定,一到五品官员可以有六个“户对”,六到七品有四个,以下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但只能是两个。有“户对”的宅院必有“门当”,它们表示户主的等级,这也是成语“门当户对”的由来。
走进院落,更感到气度不凡。这里有
院内砖雕门楼气势恢宏、雕花技艺精湛。
不仅如此。看看这门楼的蝙蝠形滴水(滴檐)瓦
龙,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独用,而这民居竟然以龙装饰,难道不怕遭灭族之祸?
大堂内的几座展板道出了原委,据说这里是乾隆金屋藏娇之地。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常微服私访,曾在太湖西山岛上认识了东村一位殷姓村姑,她不仅貌美如花,且知书达理,乾隆和她一见钟情,不久殷氏便怀了乾隆的骨肉,但由于她是汉人,不能带入皇宫,为遮人耳目,乾隆就让她与东村敬修堂的商人徐伦滋假结婚。徐伦滋是敬修堂创建人、著名儒商徐联习的儿子,常年在外经商,奉命匆匆回西山与殷氏拜天地完婚,没有入洞房就立即离家做生意去了,一直到死也没见过他名义上的正室夫人殷氏一面。殷氏为乾隆生下一个女孩,应该是公主身份。据说乾隆六次到苏州,每次都从木渎乘船到太湖中,在船上与殷氏母女秘密相聚。徐伦滋常年在外面做生意,不久另娶了侧室,生下儿子徐明理。徐明理继承父业,不仅成了有名的儒商,还精于医术。殷氏去世后,徐明理赶到北京,乾隆皇帝专门派刘墉、纪昀和翁方纲三位宰相为殷氏题词或撰写祭文,徐明理回西山后将这些题词和祭文刻在石碑上,放在东村徐家祠堂里供人瞻仰。可惜这二十多方石碑毁于文革间。
小小东村,古有秦汉轶闻,近存皇家秘史,也算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