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006——“天开海岳”碑与其他——2015年两游老龙头(五)

标签:
天开海岳碑澄海楼碑林海神庙碑林观沧海 |
分类: 秦岛周边 |


老龙头景点碑刻很多,我在《澄海楼》中详述了“一勺之多”碑,还给出了澄海楼两面墙上题诗的照片。现在把该文未提者补充一些。
在御碑亭周围还有一些碑刻,正面为历代名人有关山海关或长城的诗篇,字是秦皇岛社会贤达书写,背面则是作者介绍。恭录碑刻正面于下:
我在此碑前驻足良久,因为我看到了书写者的名字——郭述祖。1963年冬我从阜新转学来秦皇岛,就是时任常务副校长的郭老决定通过考试,把我留在了一中。文革中郭校长被打成走资派,是一中受冲击最重的领导。我听到过一件事,文革结束后清理三种人,向郭询问当时打他的人,他淡然地说,“都是孩子,过去了!”。现在看到老校长遒劲的书法,不禁肃然起敬。
书写者的名字——越之,又一个我熟悉的名字,牛兄的父亲。李老是抗战时老冀东的领导人之一,也是文革前我市的老领导,喜古诗,牛兄曾送我一本李老的诗集,他也继承了作古诗的家风。我曾电话问牛兄,可有家人在此碑刻前的留影,答曰否,可要抓紧补一张。
老龙头景区还有一处碑林,在海神庙。
游廊两厢各镶卧碑五块,内容为历代皇帝和名人志士咏颂大海和谒庙的诗文:有北齐大臣祖珽写的《望海》、隋炀帝驻跸临渝宫时写的《望海》、唐太宗征辽东路上写的《春日望海》、明代书法家萧显写的《海》,还有明中叶大筑边墙的洪钟所作《南海口诗》,也有清代临榆县令萧德宣写的龙神庙求雨诗……这些诗从不同角度歌颂了大海,也反映了老龙头所在碣石地域历史文化之悠久。但在这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标明作者为“魏武帝”的《观沧海》。

六神诸山,沦涟大壑。北风勃来,簸荡不息。
帝命巨鳌,更负危揭。冠簪东出,以为碣石。
烛龙双眸,以为日月。下苞苍苍,浩荡糜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与我的记忆相差甚远,当即一愣,认真看了两遍,并拍下照片。回家后上网查询,百寻不得其解,最后,在一篇《秦皇岛东山古诗选注》的小册子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据说,在清康熙二年宋琬撰稿,康熙十八年常文魁续修的《永平府志》中,在明代刑部尚书王世贞名下记载此诗,并署名“前人”,而到康熙五十年,由张朝琮续纂的《永平府志》则将其落实到了魏武帝的名下。
我无意、无力辨此诗的真伪,只提几点历史知识:
1、明代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
2、《观沧海》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九月,时曹操北征乌桓,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有感而发。原作为组诗《步出夏门行》中一篇,组诗开头为“艳”辞(序曲),下分四章,后人加标题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土不同)》与《龟虽寿》。
3、曹操的《观沧海》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颇受文学史家厚爱,评价极高。而且,写此诗时,曹操身为汉相,怎么会称秦始皇为“帝”?
我觉得,还是该把大家熟知的《观沧海》录下,供欣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