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研究引入课堂--《人是如何学习的》读书感悟
(2022-12-10 19:54:10)分类: 教学反思 |
将学习研究引入课堂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书感悟
黄新英
我是樊登阅读的粉丝,在听了他对这本书的解读后,我深深的爱上了这本书。
《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的作者是美国约翰·D·布兰思福特
作为基础教育者,应对变化,我们也要通过学习适应变化。具有学习能力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四种基本“学会”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可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话题。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但是书中的“鱼就是鱼”的故事对我的教学很有启发。
故事让人警醒并启发着我们对课堂、以及对待学习者的定位。
有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就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它的一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就跟那个小蝌蚪朋友说,你出去以后跟我讲讲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后这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跳出去后,看了一圈光怪陆离的世界,就回来跟这条鱼讲,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这个奶牛是什么样的。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长着两个巨大乳房的鱼。也就是说,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鱼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样的。青蛙说我见到一种动物叫人,这个人可以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一种用鳍走路的动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你没法告诉鱼,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鱼对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从鱼的出发点来理解的。这个叫作什么?这个叫作前知识,或者前概念。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大发现,它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对前概念的理解所展开的。
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对这一教学观的合理引申就是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给定主题时随之带来的前经验和习惯。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可能与教师预期的想法大相径庭。
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我们,在定位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活动设计时,都不能忽略了学习者已有的前经验。
“鱼就是鱼”的故事不仅与儿童有关,而且与所有年龄的学习者都有关。在学习共同体教研活动设计中,组织者也应当时刻以老师们的已有经验为新起点,才能取得好的教研效果,人人受益。
这本书还有很多的点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仔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