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006fVmdIgy71MIYmIFNdf&690如何构建支持性的积木游戏情境" TITLE="图书分享《点燃孩子的创意火花》 如何构建支持性的积木游戏情境" />
从各阶段幼儿参与积木游戏的过程中,可看出积木是一种具有综合性教育价值的教材,让学习发生于无形。
积木游戏的教育功能表
|
肢体动作
|
语言
|
社会性
|
自我情绪
|
认知
|
|
提高手指手腕的灵活度、手眼协调、双手协调、平衡感、空间感等。
|
掌握专有名词、提升符号表征能力、学习沟通与倾听等
|
接受与尊重团体常规,乐于分享、分工合作、尊重他人、发展利他行为等。
|
培养自主性与自信心、提高挫折忍受度、乐于尝试等。
|
学习做计划、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掌握数、量、图形空间与逻辑推理概念等。
|
许多老师以为,积木区是一个任由幼儿自由发挥的地方,老师只要布置好适当的积木区就可退至一旁作“壁上观”。老师若真的抱持这样的心态的话,表示未能掌握社会建构论的真谛,不但会使积木区丧失其教育价值,也可能忽略幼儿成长的契机!
“如何在不干扰幼儿游戏进行的情况下,诱导幼儿发展语言与思考能力?”
当幼儿进入积木区后,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老师除了继续扮演环境规划者的角色外,更需积极地扮演观察、诱导及中介等多重角色,如此才能发挥积木区的特质。单位积木既然蕴涵丰富的教育价值,那么,教师在积木区所需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便是,如何在不干扰幼儿游戏进行的情况下,诱导幼儿发展语言与思考能力。
如前文所述,幼儿在堆叠积木中,自会发现或体会一些数理关系,但是他们却无法自行用术语描述,或有系统地将其概念化,甚至有时幼儿不了解自己搭建作品所代表的意义。因此,老师必须时时“随机应变”,先观察幼儿的搭建行为及成品,然后通过描述、建议或讨论其作品的方式,帮助幼儿将自己的行为作品“语言化”及“概念化”,进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老师可以说:“哇!你用了好多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积木,你要不要数数看一共有几块三角形和几块正方形?”“你左边和右边所排的积木都一模一样呢!”“你看,这4
块正方形的排在一起,刚好和这1
根长方形的一样长!”“你要弄一个圆的东西呀?可是没有圆积木了,怎么办呢?哪些积木凑起来可以变成圆的?”“你说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要去桃园,可是到了桃园车子怎么从高速公路上下来呢?”老师需切记的是:在和幼儿讨论或描述其作品时,应避免使用下列的词句。如:“哇!你搭的好棒!”“你搭的好漂亮!”“你搭的是什么东西?”“你搭的是火车吧!”类似这些“可爱”且又直接了当的问话方式,常会给人空洞的感觉,并不能让幼儿觉得你真的关心或了解他的作品,而更不好的结果是,这些话语都是属于“单向沟通”模式,常在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甚至是不用回答的情况下就能终止对话,丝毫不能帮助幼儿成长。老师应就幼儿搭建作品所使用的积木量、形状、特点、搭建方式、搭建过程、新技巧和幼儿做双向沟通,如此才能让幼儿感受你真的重视他的作品,进而让他仔细研究自己的作品。而幼儿的语言与思考能力,也就是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怎么激发幼儿尝试新的挑战”
一般而言,幼儿搭建积木的技巧会随着年龄增长,或通过观察模仿而得以精进,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缺乏环境刺激、缺乏耐心),还是会有许多孩子常停在某一能力阶段上停滞不前,或者无法突破一些架构技巧而放弃。面对这样的孩子时,老师不妨试着用下列方法加以引导:1、 在积木区四周张贴一些积木搭建作品的大张图片,营造气氛,刺激幼儿向它“挑战”!2、若有幼儿连续3、4
个星期,一直重复搭建同一作品形式,或在同一技巧上打转时,老师可在其身旁“不声不响”地搭建难度较高的作品,让他“意外”发现后模仿之。或者,直接建议他、邀请他一起搭建,然后“趁机”示范新的搭建技巧。3、 当幼儿搭建失败而气馁时,老师的精神鼓励与协助常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老师可以说:“这高速公路好像不太好搭!我们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大概是你底下这些积木太小了所以才会倒下来,你要不要换大的积木再试试看?”
“积木区没人来玩怎么办?“
幼儿不进入积木区玩的原因非常多,如:不熟悉、陌生感、幼儿间的相互影响等。只要老师确定不是因布置不当而引起的,或许可试试两种技巧:
(1)自己先坐到积木区静静地把玩,不需多久就会引来一群人跟进。
(2)在地上随意搭建一个未完成的作品,根据完形心理学的论点,人对不完整或未完成的事物总有一股冲动,要将之完成。因此,当幼儿看到地上的作品,或许会好奇、多事地继续搭建。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老师本身的态度,一个不喜欢积木的老师是不可能诱导幼儿探索这类玩具的。
“应该摆多少积木?
这得视幼儿的发展能力、是否接触过积木以及学期作息状况而定。对2
~ 3 岁的或刚接触积木的幼儿而言,正处于探索阶段,过多的刺激(太多的选择机会)往往会使他们不知所措,而产生挫折感或破坏行为。因此,一开始积木的形状不要过多(8
~ 10 种即可),并且最好是基本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等。数量方面可视积木区所要容纳的人数而定(每人约需30~50块)。另外,开学之初,幼儿情绪较易浮躁,也不宜提供过多的刺激。
“男生或大孩子独占的局面怎么处理?”
老师若长期观察幼儿在积木区的互动行为便会发现,开学过后不久积木区便成为男生的天下,而在混龄的教室里更是大龄男生的专区。女生或小班的幼儿一旦进入,没几分钟便被赶出来,或觉得无趣而自动退出。面对幼儿这种“帮派”似的群体行为,老师有时无法介入,也无可奈何。但若任其无限发展的话,也将剥夺女生或弱小幼儿的“权益”。因此,老师需视状况尝试用下列方式“介入”:
(1)直接带女生或小班幼儿进入积木区,和他们一起搭建,或者扮演“牵线者”,伺机引导他们加入男生或大孩子的游戏。
(2)利用分享时间,多让女生和小班幼儿谈论他们的作品。
(3)设定“女生使用日”或“小班使用日”。老师若觉得各种方式用尽都无效后,可在一星期中选定1、2 天,限定男生或大孩子不得进入积木区,让“弱小族群”有接触积木的机会,待情况好转后再取消。
“怎么解决收拾困难的问题?
积木区由于空间广、积木量大,在收拾方面的确比其他区域费时费力,因此常被老师视为头疼区域,甚至将这种心态“传染”给幼儿,一到收拾时间便作鸟兽散,无人收拾。最后演变为:老师看到幼儿不愿收拾,便限制幼儿的使用时间或用量,其至“关闭“积木区。其实,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皆缘于老师本身错误的心态与管理不当。其实只要积木上贴有清晰的标识,收拾时间一到,老师便可和幼儿玩“分类配对”游戏:请(要求)每一个在场的幼儿收拾1
~ 2 种积木,老师自己也要加入收拾,除了示范收拾技巧外,还可视状况“煽火”,添加收拾的乐趣与效率。例如,老师可说:“哎呀,正方形的积木快收完了,长方形的好像……”“咦,这里有好多动物,还没回家呢!”孩子们通常喜欢相互竞争,也极富同情心,更喜欢帮老师做事。老师只要善“利用”幼儿的特质,任何烦琐的收拾工作皆可变为有趣的游戏。
不过,有时候孩子们会舍不得拆掉自己精心搭建的作品或尚未完成的“工程”。此时,老师不妨视状况将其作品保留至第二天,让他们继续扩展或完成,或者在分享时间请其介绍作品与搭建心得。一旦孩子觉得受重视后,再拆掉其作品就不会受阻了!
加载中,请稍候......